【辽太宗耶律德光怀陵】
辽太宗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字德谨,契丹名尧骨,为辽朝第二位皇帝。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他和太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年轻时就跟随阿保机征战,屡立战功,阿保机对他寄予厚望,20岁就被授予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病逝后,在母后述律平的支持下,太子耶律倍被迫让位,辽天显二年(927年),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
天显十一年(936年),辽太宗利用后唐内部纷争,出兵帮助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击溃后唐军队,扶植其称帝,割取燕云十六州,从而使契丹的势力伸入华北平原,并以此作为南下基地。会同十年(947年),辽太宗得知后晋有异心,倾师南征,攻入汴梁(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同年,辽太宗在汴梁改国号契丹为“辽”。

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太宗怀陵文保碑(摄于2018年8月14日)

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太宗怀陵(摄于2018年8月14日)
由于辽太宗南征过程中,强掠中原人民的粮草和财富,引起中原人民的起义和反抗。同时契丹族人厌战情绪滋长,迫使辽太宗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就被迫仓促北返。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在北返途中,行至河北栾城(今河北栾城),辽太宗病逝,终年46岁。灵柩被护送至上京,据《新五代史》记载:“德光行至栾城,得疾,卒于杀胡林。契丹破其腹,去其肠胃,实之以盐,载而北”。九月葬于怀陵。
辽太宗陵之所以称怀陵,是因陵址在辽怀州附近的一处高山幽谷中,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这里是辽太宗生前游猎、避暑的地方,常常光顾,所以这一带曾建有清凉殿。
据文献记载,怀陵是一座由陵门、石砌围墙、祭殿和陵墓等组成的大型陵寝建筑群。陵区山势雄伟挺拔,三面群山环抱,林茂树繁,流水清澈。山脊上以石块垒筑围墙,沟口设陵门。不过,由于早年已遭盗掘破坏,怀陵的地表建筑成为一片废墟,故在很长时间里,后人只知道怀陵的大致方位,怀陵的具体位置却无法确定。
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昭盟文物专家在怀州一带调查时,在陵区发现了两座较大的陵墓,其中一座陵墓的西南还有享殿遗址,另一座陵墓地表有一大陷坑,估计为地宫塌陷后所致,但它们是否是太宗和穆宗的陵墓,还没能确认。
笔者曾穿过昔日的陵门,沿着床金河谷进入陵区,发现这一带山势平缓,因为道路不熟悉,加上路途遥远,笔者最终没能找到怀陵的遗址,只能爬上山谷中的一个高坡远眺:远处高山幽谷,层峦叠嶂,近旁原野开阔,草木茂盛。身临此地,顿觉绝尘弃俗。
怀陵也建有奉陵邑——怀州,它位于怀陵西南3千米处。城垣平面呈方形,城墙全部用土夯筑,西部城墙已经被水冲毁,其余三面的城未遭严重破坏,轮廓尚可辨析。正中开设城门,无瓮城。城墙的东北角和东南角上,角楼痕迹仍然可辨。怀州是怀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规模和格局反映了辽代早期皇家陵园建筑的整体布局特点。
笔者第一次寻访怀陵,因大雨冲垮山路,遇险而回,第二次寻访则是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这位割占幽云十六州、影响中原数百年的辽代英主,其陵墓如今只剩下荒陵残迹,难以寻觅,只有历史上的那些刀光剑影,如今依然流传下来,令人有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