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泰陵】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为隋朝开国皇帝,其祖上历代位居重臣。杨坚的父亲杨忠,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建立后,因功升任柱国大将军,并晋封随国公。
杨忠去世后,杨坚袭父爵随国公。杨坚的长女又成为周宣帝的皇后,因此,杨家地位更加显赫。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北周宣帝病逝,长子宇文阐即位,是为北周静帝,其即位时才8岁,杨坚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总揽军政大权。他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夺取北周大权的活动,先平定了相州(今河南安阳南)总管尉迟迥、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等的叛乱,又诛杀周室诸王,逐步为自己登上帝位铺平了道路。大定元年(581年),杨坚以“受禅”形式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史称隋文帝。

陕西咸阳隋文帝泰陵文保碑(摄于2020年11月6日)

陕西咸阳隋文帝泰陵陵号碑
(摄于2020年11月6日)

陕西咸阳隋文帝泰陵(摄于2020年11月6日)
隋文帝是一位有抱负的帝王,面对百乱待治的局面,他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雄才大略。在位期间,他在军事上攻灭陈朝,统一了全国;在内政方面,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经济方面,颁布均田和租调的法令。他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的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使隋朝的国力稳步提升,而且为盛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文帝一生勤于政务,体恤民间疾苦,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这在封建帝王中也是不多见的。但其晚年猜忌苛察,滥杀大臣,也没有处理好诸子之间的关系。
隋仁寿四年(604年),杨坚病逝于长安大宝殿,享年64岁,在位24年。
据传,他是被次子杨广害死的,葬于泰陵,或称杨陵。
笔者第一次寻访隋文帝泰陵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来到位于咸阳城西75千米的杨陵区,在路边就能远远看到隋文帝陵寝高大的封土堆,不过笔者走近泰陵时,发现泰陵已经被茂密的庄稼包围起来,几乎无法走到陵冢前,甚至连泰陵的文保碑也掩映在庄稼中。多年后第二次寻访泰陵,发现周围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泰陵是隋文帝与皇后独孤氏“同坟异穴”的合葬陵,为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现存封土高约27米,据说陵墓未遭盗挖。可以想见,以隋文帝时期的经济状况,当年泰陵的规模一定是非常宏大的,地面上也一定建有许多陵寝建筑,可惜经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据说,在泰陵四周还保存有阙楼和城门的基址,不过浓密的庄稼地使笔者无法看到这些残基。陵墓南边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书的“隋文帝泰陵”石碑。
雄伟的隋文帝泰陵空旷寥落,笔者不禁感叹,世人太忽视杨坚的历史功绩,以至于这位英主的陵冢只能埋没于西安周边,很少有人光顾,默默地度过千年的孤独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