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

【太昊陵】

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又称太昊,是中华民族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著名首领。伏羲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东汉班固的《汉书》突破了《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以太昊伏羲为历史源头,伏羲三皇之首的地位是在汉代确立的。

传说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其母华胥氏,据传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好奇地踩了一下,便有了身孕。华胥氏怀孕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和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传有神圣之德,长大后,他“继天而王”,定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

河南淮阳太昊陵山门(摄于2013年10月18日)

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战国之时已经流传开来。相传伏羲与女娲兄妹婚配,产生人类。在传说故事中,伏羲一生有很多发明创造:他观物取象,演化出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此外,他还教民渔猎、养殖牲畜,并制定嫁娶的礼仪,促进氏族的进化和繁衍。他还分别以龙命名了八个龙官以治理海内。

据载,由于伏羲以德睦邻,诸夷均归服于他,当时的人们把龙视为神灵和权威的象征,也就以龙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物),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为全世界华人的始祖,获得后人的尊崇,历代对伏羲的祭祀活动也绵延千年,历久不衰。

河南淮阳太昊陵先天门(摄于2013年10月18日)

太昊陵位于河南淮阳。据《陈州府志》记载:春秋时,此地已有太昊陵,汉代立祠。唐太宗李世民曾颁诏禁止老百姓在陵区一带放牧。宋太祖赵匡胤下诏修建陵庙,并诏示三年一祭。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后因黄河改道,陵园建筑差不多被洪水吞没,至元末已荡然无存。直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并亲自驾幸陈(今河南淮阳)致祭。以后,复置守陵户,并修建寝殿、廊庑、戟门、厨房、库房等,奠定了今天太昊陵的格局。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又加以修葺,至此,太昊陵内外城垣高耸,殿宇巍峨,宏大的规模遂成定局,完全是一派皇家建筑群的气势。

笔者是在多年前的一个晚秋时分前往拜谒太昊陵的,走在这座占地500余亩、有几十座建筑贯穿南北的陵园中,在领略气势恢宏的建筑同时,更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不由得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河南淮阳太昊陵(摄于201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