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王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始皇帝嬴政骊山陵坐落在今陕西西安东郊,背靠骊山、面向渭水,是中国古代规模巨大的帝陵之一。据载,始皇帝陵修筑时间长达37年,到始皇帝病逝时,骊山陵还未完成。故陵墓规模宏大、埋藏丰富。

秦始皇骊山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王陵
(摄于2011年7月27日)

西安秦兵马俑再现了秦王扫天下的壮观场景(摄于2008年10月20日)
据明人都穆的《骊山记》记载:“始皇陵内城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从现今的勘察来看,陵园面积约8平方千米,平面呈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3840米,有5座城门。外城周长6210米,有4座城门。内城分为南北大体相等的两个区域,北面区域又被隔成东西两部分。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夯土筑造,底部方形,形状为覆斗形,陵冢现仍高达76米。
陵北有大型陵寝遗址,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建筑,内外城西墙之间的官舍与园寺吏舍为奉陵的祭品加工地与官员住处。外墙东侧有陪葬墓及丛葬坑群。史籍还记载,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帝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
此外,陵东还有模拟军阵陪葬的兵马俑坑,它是1974年临潼村民在打井时偶尔发现的。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先后发现一、二、三号三个坑,坑内共出土真人大小的陶俑约7000多个,以及100多乘战车、400多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其中一号坑发现的兵马俑就达6000多件,这些陶兵俑身高1.75-1.86米,身穿彩色战袍,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与车马俑一起组成大型军事长方阵,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巨大规模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王扫天下的壮观场景,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始皇帝陵和秦朝历史的实物资料。
秦朝二世而亡,据载当时是以黔首(即百姓)的礼节埋葬秦二世胡亥的,现在西安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有胡亥墓,不过,专家有不同看法。秦三世秦王子婴死后葬地没有记载,因此至今不知所在。
汉王朝共有26个皇帝。其中,西汉王朝有12个皇帝,东汉王朝有14个皇帝,他们分别葬在西安和洛阳附近。
西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因此陵墓分布在西安周围,其中有9位皇帝安葬在汉长安城北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西起兴平市南位乡,东到渭城区正阳乡,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另外两座陵墓——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和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分别位于长安城东郊的白鹿原和南郊的杜东原上。
西汉帝陵一般坐西朝东,形制大多采取方上式的墓葬形式,只有汉文帝霸陵采取因山为陵的形制。据《汉旧仪》《皇览》等记载,西汉帝陵一般占地7顷,陵冢修筑于陵园中心,高12丈。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条斜坡基道,死者口含玉石,身着金缕玉衣,置于梓宫中。梓宫外随葬车、马、丝绸、金银、玉石、珠宝、米谷、兵器、货泉、器皿等,四周堆垒层层上好的柏木,木头皆朝向梓宫,即所谓的“黄肠题凑”。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东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只有吕后坟丘的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帝后陵冢四周筑有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

赵高谋害秦二世后将其以黔首之礼草葬于杜东(摄于2011年7月27日)

陕西咸阳原上的西汉诸陵大多采用方上的墓葬形式(摄于2018年7月2日)

西汉帝陵周围建有皇亲国戚和权臣列侯的陪葬墓(摄于2011年7月28日)

洛阳北邙山上的汉光武帝原陵是东汉修缮最好的皇陵(摄于2011年10月18日)
西汉帝陵的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东,用于举行祭祀典礼。此外,西汉帝陵都在陵冢外面建有皇亲国戚、权臣列侯的陪葬墓。汉高祖刘邦是开国之君,故长陵陪葬墓的规模最大。而汉武帝的茂陵,陪葬墓最有名,包括著名的卫青墓、霍去病墓。
为了保护诸帝陵寝,汉朝从汉高帝长陵开始至汉元帝渭陵结束的这段时间里还设置陵邑。即把各地的大姓和有功之臣迁到帝陵附近建立陵邑,咸阳原帝陵区的“五陵原”曾经盛极一时。历史上,西汉的很多帝陵都有被大规模盗掘的记录,因此,今日人们所见西汉帝陵,墓冢仍高大雄伟,地下的墓室中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
东汉建都洛阳,因此东汉的14位皇帝,除汉献帝刘协的禅陵在河南修武、北乡侯刘懿早卒和少帝刘辩被董卓废黜未建陵外,其他11座帝陵都位于今洛阳附近地域。至于其具体位置,历来说法不一。
按魏晋时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东汉帝陵分为邙山和洛南两大陵区。其中,洛南陵区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章帝刘炟的敬陵、和帝刘肇的慎陵、殇帝刘隆的康陵、质帝刘缵的静陵、桓帝刘志的宣陵等六陵。邙山陵区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安帝刘祜的恭陵、顺帝刘保的宪陵、冲帝刘炳的怀陵、灵帝刘宏的文陵等五陵。
东汉陵制从选址、布局到地宫建制基本上承袭西汉,但在陵寝建筑等方面有所改变,陵园的布局改为坐北朝南,规模有所缩小。东汉时期也是帝陵陵墓前石刻像生制度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陵墓前放置石像生的做法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同时,东汉陵园四周不筑垣墙,而是改筑行马,即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架,寝殿多位于陵园东部。
东汉帝陵的地下建筑也改变了西汉以黄心柏木为椁的制度,应多用砖石砌建椁室,东汉时期,画像砖、画像石墓室形式流行,东汉帝陵地宫也应以此为装饰。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东汉帝陵的确切位置已经扑朔迷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很多,包括连年的战乱、当地盗墓成风、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的“树碑运动”,以及史籍记载的其他不同因素等。
秦汉时期是我国帝陵形制的奠基时期,秦始皇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并初创了园寝制度。而汉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葬制,墓园、墓室等方面也极具规模。高大的夯土坟丘、宏伟的祭祀建筑、从“黄肠题凑”到砖石墓室等,都显示汉代是帝陵制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笔者曾多次在沟壑纵横的咸阳古原上信步,在墓冢遍山的北邙山头间遐想。西北的黄土漫天飞舞,在落日的映衬下,高耸的陵冢显得格外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