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世宗的孙子,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明神宗是明朝享国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政怠惰之君。

朱翊钧以冲幼君临天下,朝政主要依靠内阁首辅张居正,出于敬畏之心,神宗对张居正言听计从,生活上也不敢过分铺张。张居正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所振兴,万历初年一度呈现“中兴”景象。

北京明神宗定陵世界文化遗产碑(摄于2017年8月18日)

北京明神宗定陵裬恩殿(摄于2017年8月18日)

北京昌平明神宗定陵二柱门(摄于2017年8月18日)

北京昌平明神宗定陵明楼

(摄于2017年8月18日)

北京昌平明神宗定陵地宫宝座及长明灯

(摄于2017年8月18日)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故,神宗亲政。失去约束后的神宗从此深居后宫,整天与妃嫔饮酒作乐,朝政也不想过问。神宗在位48年,上朝议政是不多见的,就连对皇帝直接负责的最高议事机构——内阁,其成员也是多年见不到皇帝的圣容,致使奏章无人受理,边饷无人筹措,国家运转几近停滞。这也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党争与宫闱之争相互纠结,职守尽弛,上下解体。

朱翊钧不理朝政,但宫中生活却挥霍无度。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刮民财,激起民变。此时,辽东后金迅速崛起,明军屡屡败北。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从此明对后金采取守势,再无力进攻。而沉重的辽饷,又加重百姓负担,致使各种矛盾激化,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诚如《明史》所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病逝,终年56岁,葬于定陵。

定陵位于今北京昌平十三陵陵区大峪山东麓,是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开工,历时近6年完成。陵墓建成时,神宗只有28岁。因此,陵墓闲置了将近30年之久。

神宗亲政第二年就下诏预建自己的寿宫,不仅亲择陵址,而且亲定规制,因此定陵在建筑规模、材料选用、施工做法等不少方面都超过了永陵,成为十三陵中规模名列前茅的陵园。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定陵建成耗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田赋收入。

但定陵后来迭遭破坏,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烧毁了定陵的大部分地面建筑。清乾隆年间,曾对定陵进行修葺,但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民国时期,再次被焚。如今,定陵的地面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和陵垣未遭严重破坏。

1955年,经中央批准,对定陵进行发掘。1957年5月,考古工作者打开了定陵地宫。发现了神宗和两位皇后的棺椁,以及大量随葬品。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落后,地宫中随葬的很多珍贵文物遭到无法修复的毁坏。

作为十三陵中唯一开放地宫的陵寝,笔者多次参观定陵,每一次也都必定要参观地宫。定陵地宫全部为拱券式石结构,呈“五室三隧”的形制。皇帝棺椁居后殿中央,左右列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木,周边陈设石桌石椅、香烛蜡台。石棺床底座饰以龙凤、莲瓣图案。但笔者知道,展出的棺椁是复制品,万历帝和他的皇后早已尸骨无存,恰似生命流逝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