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陵】
少昊也作少皞,已姓,名挚。传说他是黄帝与嫘祖的长子,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故称穷桑氏。因他“修太昊之法”,即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又称少昊。又因为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故亦号“金天氏”。

山东曲阜少昊陵牌坊(摄于2012年7月21日)

山东曲阜少昊陵“万石山”(摄于2012年7月21日)

山东曲阜少昊陵(摄于2012年7月21日)
在古史传说中,少昊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作为继太昊而起的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徙都奄(今山东曲阜),并以此为中心,在分布于山东半岛的二十四个氏族中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设官分职,皆以鸟名。在位期间,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出现了“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的景象,获得百姓的赞誉。据《史记》记载,少昊百岁而终。
少昊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即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千米的旧县村。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尚不知少昊陵从何朝何代开始修建,但清代的《阙里文献考》有关于少昊陵的记载:“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也认为:“云阳,山名,在曲阜,邑人或以今陵后一丘为云阳山。”历史上,少昊陵不断被重修和扩建,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得到大规模的扩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大修并雕石像,建石栏。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又用万余块石头砌起陵坛,俗称“万石山”。“万石山”底大顶小,呈陵台形,上有小室,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由于少昊陵位于今曲阜城偏东,知者甚少,因此,笔者前往拜谒时,发现几乎没有游客。
少昊陵山门前立有一座四楹三间的石质牌坊,坊额正书“少昊陵”三字,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曲阜知县孔毓琚奉敕修建的。穿过山门,迎面为奉祀少昊的享殿,绿瓦覆顶。殿内有神龛,中置“少昊金天氏”木主。龛上部悬乾隆皇帝手书“金德贻祥”的匾额,两侧建有东配殿、西配殿。其后为陵坛“万石山”,顶筑方形小石庙。最后为少昊陵冢。陵冢为一土丘,略低于“万石山”,陵冢前有陵碑。整个陵区古柏参天。据载,乾隆年间,乾隆帝谒陵时,下旨令曲阜知县于陵园内广种柏树,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少昊其人其事,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其葬地虽然只是传说,但传说也可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今天,少昊陵也已经成为炎黄文化和华夏文明的象征。笔者在落日衔山的时节,走在寂静的陵园中,沿着荒草漫地的神道,拜谒先祖的陵寝,瞻仰历代祭祀碑,慎终追远,感受尤深,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