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陵】
尧,姓尹耆,名放勋,传为帝喾之子,早年被封于陶(今山东菏泽南陶丘)。少年时代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河北唐县西北),号为陶唐氏。之后,尧代挚为君主,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尧办事公正,勤俭朴素,体恤人民,在历史上被视为典范式的仁君。他召集了许多贤德的人来帮助自己治国理政,相传他命羲和掌管天文时令,制定历法;后稷主管农事,教民耕种。尧帝时代,是传说中的大洪水时期。洪水淹没村落田野,民不安生。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但鲧治水多年,并无建树。尧执政初期,部落联盟非常松散,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一系列制度。在众多贤人的帮助下,经过尧几十年的治理,呈现出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局面。

山西临汾尧帝陵(摄于2015年5月13日)

山西临汾尧帝陵寝殿(摄于2015年5月13日)

山西临汾尧帝陵陵号碑(摄于2015年5月13日)
多数史籍记载,尧帝晚年,没有让傲慢荒淫的儿子丹朱承袭自己的职位,而是经四岳的推举和自己的考察,最后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舜,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但《竹书纪年》等史籍则认为“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据载,尧帝病逝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而关于尧帝葬于何处,史籍记载不一。文献记载比较集中的尧帝陵有两处,一处在今山西临汾东北,一处在今山东鄄城,笔者先后拜谒过这两处陵寝。
临汾尧帝陵位于临汾市东北30千米郭村西隅涝河北侧。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有功于民,因而临汾城南建有尧庙,城东北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四周土崖环峙,涝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十分壮观。
陵冢高50米,周长约80米。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创建。祠中有金泰和二年(1202年)的碑文,记载唐太宗征东突厥曾驻跸于此,谒尧帝陵,塑其像。元中统年间,元世祖命人修缮尧帝陵,明清时期也都曾修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
陵园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朵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红墙绿瓦,庄严肃穆,还立有碑碣十余通,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

山东鄄城尧帝陵碑亭(摄于2014年5月29日)

山东鄄城尧帝陵(摄于2014年5月29日)
鄄城的尧帝陵位于鄄城县城南富春乡谷林苗圃内。关于尧葬谷林,史书上多有记载。《吕氏春秋》认为“尧葬于谷林”。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也载:“(尧)葬于济阴之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据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等史籍,谷林尧帝陵原有相当的规模,北魏时期,陵寝建筑尚完整。但金末以来,黄河屡决,尧帝陵也被洪水湮没。
今天,谷林尧帝陵只剩下高耸的墓冢孤立田间,陵前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濮州知州薛孟所立的“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濮州知州缪润绂所书的“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通。其他碑碣及一些建筑构件散落田间,见证了此处尧帝陵由盛至衰的风雨历程。比起建筑完整、布局整齐的临汾尧帝陵,谷林尧帝陵只是残碑伴荒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