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景宗嵬名元昊泰陵】

【西夏景宗嵬名元昊泰陵】

西夏景宗嵬名元昊(1003年—1048年),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党项族人,为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为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唐朝前期,迁徙至我国西北地区。后归附唐朝,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和镇压黄巢起义,其首领因功受赐李姓。北宋建立后,元昊父祖归附北宋,但其父德明采取“依辽和宋”政策,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扩展势力,为元昊的称帝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昊性刚毅,有谋略。西夏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在其父去世后嗣位,他不甘臣服于宋,废弃赐姓,改姓嵬名,并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文保碑(摄于2012年7月13日)

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泰陵石刻(摄于2007年9月24日)

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泰陵阙台(摄于2012年7月13日)

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泰陵(摄于2012年7月13日)

元昊称帝后,宋夏随即发生战争,元昊善于用兵,他通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之战、定川之战四大战役的胜利,迫使北宋媾和,从而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据说,元昊魁梧雄壮,长相英气逼人,北宋驻陕边帅曹玮为一睹元昊风采,曾特地派人暗中偷摹了元昊的画像,叹为“英物”。他在位期间,更新官制﹑制定礼仪,建立“蕃学”,创制西夏文。但其晚年大修宫苑,纵情声色,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后因夺娶太子之妻并立为皇后,招致杀身之祸。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昊被太子宁林哥所弑,在位16年,终年46岁,葬于泰陵。

泰陵位于今宁夏银川市西郊,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这里是西夏的王陵区,除泰陵以外,还分布着8座帝王陵墓及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形成规模宏伟,布局严整的帝王陵区。很多学者认为,编号为三号的陵园就是元昊的泰陵。这些帝陵方向都是朝南略有偏东、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它们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十分遗憾的是,西夏被蒙古军队灭亡之后,陵园遭到了人为的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全毁,只剩下一座座高高矗立的黄土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中,甚至没有人知道这些土堆下面究竟是什么,直到1972年,才在某项工程建设时,意外挖出了一些陶制品和刻有文字的方砖,经宁夏考古人员进一步发掘,才确认是西夏王陵。

笔者多次参观泰陵。泰陵规模宏大,是西夏王陵的代表,也是诸陵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当地俗称“昊王坟”,陵域面积10多万平方米。泰陵陵冢原为七层八角密塔形式,以夯土筑成高台,高约21米,分为七层,逐级内收,收分处用木橼挑檐,并挂瓦当彩绘。目前,泰陵的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园的神墙、门阙、角台等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能够看出当年泰陵的基本模样。

远远望去,金字塔形的黄土堆在贺兰山的映衬下还是显得相当雄伟。残破的西夏帝陵意味着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就这样静寂无声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党项人留给后人更多的是一份历史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