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载湉崇陵】
清德宗载湉(1871年—1908年),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被封为醇亲王,其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胞妹。
咸丰帝病逝后,其唯一的儿子载淳即位,年号同治,但载淳尚在冲龄,不能亲政。因此咸丰在临终前指定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载淳,但载淳之母被尊为慈禧太后之后,不愿受顾命八大臣的牵制,与恭亲王奕勾结,发动了“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或被斩首,或被赐死,或被革职,从此,慈禧和慈安两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

河北易县清德宗崇陵牌楼门(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德宗崇陵隆恩门(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德宗崇陵哑巴院及金刚墙(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德宗崇陵地宫(摄于2012年6月18日)
同治帝在位13年,因患天花而早逝,尚无子嗣继承皇位。慈禧太后不愿失去权柄,因此,她没有从载淳的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而是选择了载淳同辈的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使她有理由再次垂帘听政。
慈禧的安排,注定了载湉悲剧的一生。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在慈禧的操弄下,年仅4岁的载湉继位,年号光绪。起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慈安太后病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开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结果战败。痛定思痛,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推动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实行了一场意在图强自立的变法运动,但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极力抗拒。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推翻新政,将光绪帝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成为无枷之囚,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被杀。
之后,光绪帝除八国联军侵华时随慈禧太后逃离北京4个月外,其余时间都独居瀛台涵元殿,过着囚徒式的生活,导致“天颜戚戚,常若不愉”,在屈辱和哀怨中终其一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帝病逝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终年38岁,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遗憾。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逝,但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或说是被人下毒,或说是身体孱弱、精神抑郁所致等。但专家经过考证证实光绪帝确系砒霜中毒而亡,至于凶手是谁,尚待继续研究考证。
光绪帝葬于今河北易县清西陵之崇陵。据载,光绪帝生前虽已选好陵址,但直到病逝时,其陵墓尚未开建,他的棺椁只能暂置在西陵梁格庄行宫内。宣统元年(1909年),清室开始修建崇陵,不久,清朝灭亡,工程由民国政府出资才得以完成。民国4年(1915年),崇陵建成,光绪的棺椁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
笔者在初夏的一个下午,前往参观崇陵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帝陵。崇陵虽然总体规模较小,但依然继承了清代的陵寝规制,显得庄严肃穆。1938年,崇陵被盗掘。1980年,经国家文物局允许,崇陵地宫在确定被盗后打开,进行了清理。在幽深凄怆的地宫,笔者看到宝床正中安放着光绪帝和隆裕皇后两口硕大的棺椁。光绪帝后的结合,是慈禧太后违背光绪帝意愿一手撮合的不幸政治婚姻,帝后生前形同路人,去世后同穴而眠,礼法使然。
在清朝皇帝中,光绪帝是最受人同情的。更可叹的是,20余年后,崇陵就被盗挖。想到命运多舛的光绪帝,笔者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