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永思陵】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子,被封为康王。因其母韦贤妃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宋徽宗的宠爱,故赵构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独存的赵构因祸得福,登上皇位。
赵构没有被金人俘虏,磁州(今河南磁县)守臣宗泽功不可没。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兵再次南侵时,赵构奉命出使金营求和。行至途中,被宗泽劝阻,留于河北,从而得以免遭被金朝扣留的厄运。金军再次包围开封时,宋钦宗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募兵勤王,救援汴京。尽管当时他周边已聚集起八万余人的抗金军队,但他为避敌锋芒,按兵不动,金兵攻陷京城。第二年四月,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北宋灭亡。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

浙江绍兴宋六陵御井亭(摄于2020年10月29日)

浙江绍兴宋高宗皇后陵址(摄于2017年4月14日)

浙江绍兴宋高宗永思陵址(摄于2011年9月22日)
南宋政权建立初期,迫于严酷的形势,宋高宗赵构不得不起用主战派李纲为相,宗泽为东京留守。但宋高宗只是把军事部署作为对金求和的筹码,不久就罢免了李纲。汴京很快失守,宋高宗仓皇南逃扬州,金兵一路紧逼,高宗狼狈渡江,经镇江到杭州,之后,继续南逃,甚至漂泊海上。此时,以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为代表的抗金将领,给南犯的金军以沉重的打击,迫使金兵北撤,形成了南宋东起淮水、西至秦岭的战线,为宋高宗赢得了喘息的机会。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他虽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但始终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他担心抗金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更怕钦宗回来,夺取他的帝位,因而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在军民抗金的大好形势下,宋高宗却宁愿屈辱妥协。
绍兴十年(1140年),高宗下令各路宋军班师,断送了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第二年,高宗又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后来,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父子。宋金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以此换得对东南半壁江山的偏安。
宋高宗曾有一子,但早夭,此后再无子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此后,他以太上皇的名义赋闲20余年,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病逝于临安德寿殿,享年81岁,葬永思陵。
永思陵位于今绍兴东南17千米的皋埠镇牌口村攒宫山下,宋六陵区西南角,坐北向南,设有上宫、下宫和地宫。上宫位于下宫之南,主要由南北两座棂星门、龟头屋、献殿等组成。
南宋陵寝地宫又称皇堂,建于龟头屋之下,为一长方形石室,外筑石壁一重。石壁之中,先置外棺椁,梓宫上覆以天盘囊网,然后再加盖柏木枋、条石、泥土、地砖等。下宫位于上宫的西北方,由棂星门、殿门、前殿、后殿、东西廊等构成。永思陵虽然简陋,但毕竟是皇家陵寝,仍不失皇家等级的规模。
永思陵在元朝时遭杨琏真加等盗掘,他们从陵中得到了“真珠戏马鞍”等随葬品。以后,永思陵逐渐荒芜颓败,明初局部恢复。到20世纪30年代,永思陵已荒凉无比了,只剩下“一堆土,一块碑而已”。20世纪60年代,绍兴县攒宫茶场进行机械化改造,陵冢被铲平,墓碑等被移作他用。
笔者来到永思陵时,整个陵区没有看到坟起的墓冢,只有葱绿满目的茶树以及数丛随风摇曳的古松。赵构,一个曾让人恨之入骨的帝王就这样随风而逝,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