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帝刘秀原陵】

【汉光武帝刘秀原陵】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他是西汉远支皇族,其家族因“推恩令”的推行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南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而刘钦在刘秀9岁时就去世,生活无依的刘秀,只好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据载其勤于耕作、苦读诗书。

王莽建立新朝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加之天灾不断,终于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天下大乱,刘氏宗族也纷纷起兵反抗。22年,刘秀会同大哥刘,抱着恢复刘姓统治的目的,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正式起兵反莽,组成了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装,称为“舂陵军”。之后舂陵兵又与绿林军进行联合。

河北高邑千秋台(摄于2019年10月3日)

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原陵碑刻(摄于2018年10月27日)

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原陵(摄于2011年10月18日)

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原陵古柏(摄于2018年10月27日)

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称为更始帝。刘秀受封为太常偏将军。同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围攻昆阳(今河南叶县),力图一举扑灭更始政权。昆阳守军仅八九千人,为此,刘秀率12名骑士乘夜出城调集援兵。之后,刘秀率领援军千余为前锋,猛冲王莽军,冲乱敌军阵地,汉军士气大振,城内绿林军乘势出击,王莽军主力被歼灭于昆阳城下,昆阳之战对于绿林军入关和新莽政权的覆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刘秀因功受封武信侯,不久,迎娶了思慕多年的阴丽华。

很快,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莽政权随之土崩瓦解。以后,更始帝派刘秀北渡黄河,镇慰州郡。刘秀趁机延揽英雄,扩大势力,并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25年六月,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柏乡北)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新成立的政权仍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之后,定都洛阳,击灭赤眉,荡平各地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光武帝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帝王,他偃武修文,励精图治,国势昌隆,史称“光武中兴”。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病逝于洛阳南宫,终年66岁,在位33年,葬于原陵。

据载,刘秀临终前下旨“务从约省”,所以,原陵营造之初,并无奢华的建筑。但后来其子汉明帝还是为他建起了规模巨大的陵墓。

汉光武帝原陵位于河南孟津白合乡铁榭村西南。陵区呈长方形,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汉光武帝陵位于陵园正中,陵冢高耸似山,冢高20米,墓前竖立着一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刻立的墓碑,上书“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在墓冢北部黄河边,相传有皇后阴丽华的陵墓。原陵内有古柏1400多株,千章古柏,蓊然肃穆。

与我国古代其他帝王陵寝相比,光武帝原陵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历代皇帝都选择背山面河之处,唯有原陵一反常规,采用“枕河蹬山”的形制。据载原陵曾被董卓挖掘过,曹丕对此事评价说:“原陵之掘,罪在明帝”。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汉明帝将原陵建造得奢华无比,所以才招来了董卓的盗掘。

今天光武帝原陵的形制,是宋开宝六年(973年)重新整修的模样。不过,也有专家对铁榭村的原陵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原陵应位于汉魏洛阳城西北十五里的邙山之上,而不应在黄河岸边。因此,铁榭村的原陵,很可能并非光武帝之陵,或是其他时代的墓葬或建筑遗址。原陵有可能是刘家井大冢,或者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当然,具体位置的确定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笔者多次考察邙山古陵,先后寻访了铁榭村的汉光武帝陵和疑似汉光武帝原陵的刘家井大冢和三十里铺村大汉冢,除铁榭村的汉光武帝陵前有后世修建的一些建筑外,其他的只剩下巍然耸立着的陵冢,原先的陵阙及其他的祭祀建筑早已成为一堆瓦砾,这不由得使笔者想起唐朝诗人李白在《忆秦娥·箫声咽》中的词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