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神武帝高欢义平陵】

【北齐神武帝高欢义平陵】

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年),小字贺六浑,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是鲜卑化的汉人,北齐政权的奠基者。高欢少孤家贫,从小被寄养在姐姐家,少年时代在边镇的艰苦环境中成长,后投入边镇军伍,曾任队主、函使等低级职务。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六镇大乱。高欢先后投靠起义首领杜洛周和葛荣,后脱离义军,投奔北魏重臣尔朱荣,为其出谋划策,深受尔朱荣信任,被提拔为晋州刺史。尔朱荣凭借镇压农民起义的机会,迅速壮大了其军事力量,在北魏朝廷专横跋扈,最后被孝庄帝诛杀。之后,高欢取得了对尔朱荣部众的统帅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和据点,最终以大丞相的身份控制北魏政权。

河北磁县北齐陵寝文保碑(摄于2020年8月7日)

河北磁县北齐高祖义平陵(摄于2016年6月9日)

河北邯郸北响堂山大佛洞高欢疑似陵穴(摄于2016年6月9日)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脩不愿做傀儡皇帝,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随即拥立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元善见为东魏孝静帝,高欢成为东魏大丞相、太师、世袭定州刺史,掌军政大权。他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建立大丞相府,遥控北魏政权。

高欢当政期间,比较留意农桑。他也曾多次发动对西魏的战争,但胜少负多,形成东西对峙局面。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征战一生的高欢病逝于晋阳家中,时年52岁。其子高洋建北齐后,追尊其为高祖神武皇帝。

高欢葬于义平陵,与高欢合葬义平陵的还有武明皇后娄昭君。娄昭君出身官宦之家,极有见地,在高欢尚未发迹时就委身于他,高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她。

义平陵位于今河北省磁县大冢营村西北,曾建有高大的封土堆,但由于长年被附近农民烧砖取土,原封土现已被挖得残破不堪。

笔者前往磁县寻访时,看到义平陵高大的封土已被挖出一个大缺口,形成一大一小两部分,坐落于田间,已很难与枭雄高欢的陵墓联想到一起。北齐的帝陵都是以义平陵为中心南北排列的,不过,也有一些史料认为,义平陵实为虚葬,高欢的真墓葬在北响堂山石窟中。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的鼓山上,始建于北齐。鼓山正处在从北齐国都邺到别都晋阳的交通要隘上,加上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因此,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宫苑。如今,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并以它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人。

据史籍记载:高欢卒,高澄虚葬欢于漳水之西。而潜凿鼓山石窟寺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此说沿袭上千年,使响堂山石窟充满了神秘色彩。笔者专程前往探访第七窟大佛洞,这是一个进深、面阔均为13米、高达12.5米的洞窟,石窟中间置塔形方柱,方柱的三面各开凿出一个大佛龛,东起第二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传说大佛洞里的这尊大佛,当初是比照着北齐高欢的模样塑造的,或说高悬在大佛头顶的佛龛是高欢的墓穴,或说大佛背后为穴门。笔者确实看到一个被挖空的黝黑洞穴,不知是佛龛内的佛像被盗凿了,还是神秘的高欢陵穴。

无论是义平陵还是北响堂山洞窟墓,都使人油然想起北朝那狼烟四起、尸横遍野的战乱局面。高欢无疑是这一时期的枭雄,他从六镇一个小小戍卒到东魏实际的国主,没有辜负平生。而如今这一切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化成眼前这一冢一窟,这段历史就用这样的形式在时光里定格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