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陵寝概况

夏朝是否存在,如今尚有争议。夏朝诸王的陵墓所在,至今大多尚是个谜。目前,根据史籍记载有迹可循的夏朝王陵只有夏朝第三代王太康陵、第六代王少康陵和第十四代王孔甲及第十五代王后皋等四处陵墓。夏朝其余的13座王陵目前尚未发现。

目前据史籍记载的夏都周边已难觅夏王陵遗址,尚待史家探究(摄于2020年7月31日)

安阳殷墟已经挖掘出十余座商王大墓,使后人得以一窥商王威仪(摄于2020年8月7日)

安阳商王武丁妻妇好墓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摄于2012年7月24日)

古代王陵一般会葬在京畿周围,夏朝都城有“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附近),“启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境内),太康、桀所居之斟鄩(今河南巩义境内),“帝杼居原”(今河南济源境内)等,但目前在这些地方周边已经找不到任何与夏王陵有关的遗迹,这可能是因为历经黄河泛滥和战火硝烟,导致很多文物或被洪水淹没或被战火摧毁,加上不封不树的葬制,因而今天已经很难再寻找到相关遗迹。不过,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至今还在进行,可能会有关于夏朝王陵的新发现。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创造过极其辉煌的文明。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盘庚迁都前的历代商王陵大多不知所在。商人建立商王朝之后,据载,经历了八次迁都。虽然我们知道一些前期、中期王都的大致位置,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盘庚迁殷之前的商王陵大多影踪全无。只有文献记载中的少数商代王陵,其中有河南偃师和安徽亳州的商汤陵、河南内黄的商中宗陵,以及河南淇县的商纣王陵。

此外,在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小屯村已经发掘出十余座商代大墓。小屯村一带为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被称为殷墟。发掘出的商代大墓中,有的已经被确定为盘庚迁殷后的王陵。但目前,墓葬的分期和各墓墓主的身份还是考古学家争论的焦点。我们期待随着考古工作人员的努力,安阳商王陵和商代历史能变得更加清晰。

西周是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的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据《易》《汉书》等古籍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即地面上没有明显痕迹,也没有栽种树木,这给考古工作者寻找西周王陵带来了诸多困难。

陕西西安附近毕沅认定的周王陵经后人考证多存异议(摄于2018年7月23日)

岐山周公庙附近发现的大型墓葬为寻找西周王陵提供了重要线索(摄于2012年9月25日)

河南洛阳“天子驾六”墓坑是东周王城陵区的重要墓葬,其发现震惊世界

(摄于2016年8月19日)

洛阳周三王陵是东周诸王在洛阳附近的王陵区之一,依山排列,雄伟高峻

(摄于2017年7月20日)

西周建都镐京,也就是现在陕西西安西南一带,因此,西周王陵应该就在这一带周边。关中周代王陵的位置,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关中记》《关中胜迹图志》等史籍中均有述及,有的说在渭南、有的说在渭北,莫衷一是。而一些专家则认为周王陵可能在今西安长安区和户县一带。清乾隆年间,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经过考证,曾对西安周边相传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穆王姬满、宣王姬静等周王的陵墓逐一树碑立记,但后人对毕沅的考证多存有异议。

1949年以后,考古部门经过多次勘探、试掘,在周公庙附近发现一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钻探,共发现10座四条墓道的大墓,4座三条墓道的大墓,还发现车马坑15处。许多专家判定这些大墓应是西周王陵,因为只有王陵才有资格具备这么多条墓道。当然,专家对此尚存争议,但这毕竟为寻找西周王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宜臼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从此开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的历史长达500多年。经考证,东周诸王去世后均葬在洛阳附近。

东周王陵大致可以分为王城、周山和金村(或成周)三大陵区。三大陵区中,王城陵区有一些损毁,周山陵区保存较好,金村陵区被盗掘较重。

王城陵区位于东周王城的东北部,可能是东周早期周王埋葬的地方,初迁洛邑的周天子还保留着葬在宫城附近的习俗。王城陵区在20世纪初还是一片麦田,1957年曾挖掘出4座级别很高的周墓,陪葬石圭上带有“天子”字样,但墓主人难以考定。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处被圈进了市区,许多王陵可能都被压在高楼之下了。2002年,在修建河洛广场时,发现了陪葬有“天子驾六”式马车的陪葬坑,明显是周王陵的规格。

周山陵区位于洛阳市西南部的周山上,可能是东周中期周王埋葬的地方。周山西起崤山,东止洛阳,蜿蜒起伏长达180多千米。山上有四座高大的封土堆,东西一字排开,西部的一个封土堆相对独立,俗称“灵王冢”,可能为周灵王陵。东部三个封土堆连为一组,俗称“三王冢”,可能为周敬王、悼王和定王的陵冢(一说为景王、悼王、敬王),但真正墓主人的身份尚待考古发现确认。

金村陵区位于汉魏洛阳城遗址北隅,应是东周晚期周王埋葬的地方。史籍记载周景王和周威烈王葬于此,目前此地共发现八座有较长墓道的大墓,但盗掘较重,且由于建在原野田间,农民打井时很容易打穿,下雨、灌溉时也容易被泡塌。1928年因雨后地陷,陵墓地宫暴露,导致陵内许多精美文物被盗,其中大部分流散海外,陵冢也因此面目全非。

夏、商、西周三朝帝王的陵墓,按照史籍的记载,应该以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且陵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从殷墟发现的大范围商代王陵区可见一斑。根据考古发现,夏代的墓葬大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商代墓葬结构多样,有“亞”字形墓、“中”字形墓和“甲”字形墓,并且出现人殉,有大量青铜器陪葬。周朝则有严格的棺椁制度、用鼎制度和车马坑制度。但由于夏、商、西周三朝帝王的陵墓采取不封不树的葬制,加上年代遥远,经过多少年的地理变迁及人为或自然的破坏,绝大多数王陵至今难以确定。

如今,夏、商、西周三朝的王陵早已落寞地消融在斜阳里。俗话说“三代无信史”,夏商周王陵必须用更多的考古实物来探寻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