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宗旻宁慕陵】

【清宣宗旻宁慕陵】

清宣宗旻宁(1782年—1850年),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为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他是乾隆帝的孙子,嘉庆帝颙琰的次子,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就被嘉庆帝密定为皇位继承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攻进紫禁城,他临危不惧,率清军用火枪击败义军。嘉庆帝很高兴,特旨封他为和硕智亲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帝赴木兰围场秋狝,旻宁随驾前往。不久,嘉庆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旻宁护送父皇的灵柩回北京,并于八月在太和殿登基,年号“道光”。

河北易县清宣宗慕陵碑亭(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宣宗慕陵隆恩殿(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宣宗慕陵石牌坊(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宣宗慕陵石五供(摄于2012年6月18日)

河北易县清宣宗慕陵宝顶(摄于2012年6月18日)

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的统治尚思有所作为。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严禁鸦片等,但清王朝已积重难返,政治腐败,租税沉重,人民屡起反抗。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举棋不定,时战时和,最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旻宁自觉“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但没能痛定思痛,却选择苟安姑息,得过且过。

道光一朝,国事跌宕起伏,时运不济使道光帝给后人留下了不太正面的形象。其实他也算是一位循规蹈矩、不好声色的帝王,而且身体力行,奉行节俭,民间传说他甚至穿着带补丁的裤子上朝。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拥有这些品行的道光帝绝对算是个有道明君,但道光帝统治时期,正是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虽然他事必躬亲,勤于政务,可其才智平庸,守其常而不知其变,鲜有作为。以他的才具,根本无法应对鸦片战争这一时代的变局,但历史的巧合偏偏使他成为清朝第一个签订割地赔款屈辱条约的帝王,这种耻辱始终伴随着他,使他直到去世前,都郁郁寡欢。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道光帝病逝于圆明园慎德堂,终年69岁,葬清西陵之慕陵。按照乾隆帝规定昭穆之制,道光帝理应葬于东陵,但由于修建好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最终道光帝改葬西陵龙泉峪,定名为慕陵。道光帝为了标榜自己节俭,黜化崇实,对慕陵的建筑规制作了一些简化,改隆恩殿为单檐歇山顶,取消了神功圣德碑和石像生等。在这一点上,道光帝倒有自知之明,不然神功圣德碑上该怎么写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同时,慕陵也裁撤了方城明楼等清代帝陵的标志性建筑,宝顶建成一座正圆形的陵冢建筑。这些变化使慕陵成为关内清帝陵中独具一格的一座陵寝。

从表面上看,慕陵确实在陵寝规制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和收缩,似乎体现了道光帝的“节俭”作风,其实慕陵因用材讲究,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实际耗资不亚于西陵中任何一座陵墓。

走进慕陵,笔者首先看到的是精致小巧的金丝楠木殿,尽管殿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殿宇也显现出浑厚的楠木色泽,但这是一种没落的高贵。圆形的陵冢虽然依旧努力维持着最后一点皇家尊严,但却给人以萧条落寂之感。

站在慕陵前,笔者不由想起道光皇帝消瘦的画像,不知应该怎样评价这位生于盛世之末、死于忧患之时,一生节俭又两修陵寝的道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