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陵墓】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子姓,名兹父,是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他是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的嫡出,但他不以嫡子身份倨傲,而是常怀仁义之心。兹父的庶兄目夷,为父亲的侍妾所生。宋桓公病重时,兹父曾在父亲面前恳求把太子之位让给庶兄目夷,但目夷不肯接受。
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去世,兹父即位,是为宋襄公。他任用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以仁义治国,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他即位之初,曾参加过齐桓公召集的葵丘会盟,并受盟主齐桓公之托,照顾齐国太子昭。齐桓公病逝后,齐国发生内乱,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力量并不强大,但宋襄公还是召集了卫国、曹国和邾国的人马攻打齐国。齐人对出逃的太子昭也怀有同情之心,故里应外合,拥立太子昭为齐孝公,宋襄公由此声名鹊起。
攻打齐国之后,宋襄公逐渐变得志大气盛,想效仿齐桓公会盟诸侯,确立霸主地位。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上首次会盟诸侯,齐、楚等国的国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自居,这种安排引起楚王等的不满,一度为楚王所拘,但因这一会盟,《史记》把宋襄公列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河南睢县宋襄公望母台(摄于2017年7月29日)

河南睢县宋襄公襄陵牌坊(摄于2017年7月29日)

河南睢县宋襄公襄陵(摄于2017年7月29日)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兵攻击宋国国都,宋襄公所率军队与楚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相遇。宋军已先在泓水河北岸布好阵势,宋襄公庶兄目夷主张趁楚军渡河之机消灭他们,但宋襄公却自称为仁义之君,不能趁人家渡河之危发起攻击。然而,弱小的宋军哪是强大楚军的对手。楚军渡过泓水后,经过一阵厮杀,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被射伤大腿。宋襄公不合时宜的“仁义”做法,导致他次年因腿伤发作不治而死,霸业成空。据载,宋襄公葬于襄邑(今河南睢县)城中行宫内。沧海桑田,如今行宫早已不复存在,但墓冢至今犹存。
宋襄公陵位于河南睢县的湖岛上,笔者专程在秋日的一个午后前往拜谒,由“襄园”而进,沿通往湖岛的长堤前行。襄公桥尽头,一尊高大的宋襄公石雕像耸立在望母台上,望母台是宋襄公为思念其母亲而建造的。其后为宋襄公的陵墓,由石牌坊、神道和陵冢组成,神道两侧有石刻。陵冢呈圆锥形,高6米,由黏土堆压而成,四周有花岗岩围护。陵墓四周树木葱郁,芳草萋萋。
宋襄公陵是笔者见过的春秋五霸陵中修缮最好的一座王陵,显示出睢县对千年以前挥斥方遒的宋襄公的尊崇。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虽有迂腐之处,但其对“忠孝”“仁义”思想的执着还是难能可贵的。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也不低,赞其为孤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