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高祖孟知祥和陵】
后蜀高祖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十国之一的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温厚知书,勇于乐善”,“参谋应变,事无留滞”,被李克用所倚重,李克用还将自己的长女琼华公主嫁给他,孟知祥与后唐王朝的这种特殊关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唐庄宗李存勖继位后,也非常欣赏孟知祥的才干,对他也很器重,并改封亲姐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李存勖消灭后梁之后,把都城迁到洛阳。太原为后唐的根据地,孟知祥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全权负责军政事务。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灭前蜀,孟知祥受命担任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经过他的一番治理,蜀中逐渐安定。

四川成都后蜀高祖和陵文保碑
(摄于2017年9月12日)

四川成都后蜀高祖和陵(摄于2017年9月12日)

四川成都后蜀高祖和陵地宫(摄于2017年9月12日)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李嗣源继位为明宗。后唐宫廷的这一重大变动,加上蜀地的山川险塞,使孟知祥萌生了据蜀称王的念头。他利用后唐政局混乱,无暇他顾之时,积极训练兵甲,扩充兵力,孟知祥在蜀中的地位也逐渐巩固。他还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联合起来与后唐相抗衡,之后,又出兵击杀董璋,取得东川地,进一步扩大了地盘。唐明宗已经察觉孟知祥“有异志”,但顾及亲属关系,也不愿蜀地真的独立,丧失大量的租赋收入,为拉拢孟知祥,遂封孟知祥为蜀王,并恩遇不断。孟知祥在唐明宗在世时也维持现状。
长兴四年(933年),后唐明宗病逝。第二年,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蜀,史称后蜀。但半年后,孟知祥在欢迎兴元(今陕西汉中)和源洲(今陕西洋县)归附于蜀的宴席上突然发病,次月去世,时年61岁,庙号高祖,葬于和陵。
和陵位于今四川成都北郊约7千米的磨盘山南麓,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孟知祥和陵高大的陵冢一直被误传为古代的砖瓦窑址。直到1970年冬,当地农民在改土造地的时候才发现古窑原来是一座古代大墓。之后,四川省博物馆会同有关单位进行考古发掘。
和陵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盗,考古工作者在所剩无几的遗物中发现了孟知祥的玉哀册和福庆长公主的墓志铭,正是通过它们,才确定此墓为后蜀高祖孟知祥与福庆长公主夫妇的和陵。福庆长公主在孟知祥称帝之前两年已亡故,先葬于成都会仙乡,后迁葬和陵。
和陵墓型结构与王建永陵不同,分为墓道及墓室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由青石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有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是一组男女宫人彩绘壁画。墓室为青石叠砌的圆锥形穹隆顶结构,中为主室,主室高8米有余,直径6.5米。中置须弥座青石棺床,前后各有圆雕裸身卷发力士5人。主室两旁还有两间耳室,耳室与主室相通,结构相同,主要用来放置陪葬品,陵中出土文物都被收藏在四川博物院。
笔者参观时,发现和陵地宫渗水严重,地宫内阴暗潮湿,水迹印痕明显。也许受沙陀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和陵还带有在南方陵墓中罕见的北方草原建筑风格。只当了半年皇帝的孟知祥梦想着在地下延续他的帝王梦,没料到陵墓被盗,尸骨无存,曾经雄伟的陵墓也默默地掩映在一片绿林之中,遭受风雨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