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陵】

【太康陵】

太康是夏启的长子,大禹的孙子。据载,夏启晚年喜欢饮酒、打猎、歌舞,疏于朝政。夏启病逝后,太康继承君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三位君王。太康自幼受宠享乐,无拘无束,即位后,不理政事,整天宴饮游乐,田猎无度,竟百日不归朝,对臣子们的劝谏也置之不理,从而引起国人的愤慨,内部矛盾趋于尖锐,外部四夷亦相继背叛。这种状况给了一些觊觎权位的人可乘之机。东夷族有穷氏的部落首领后羿,看到太康统治下的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于是,趁着太康外出去洛水岸边狩猎、数月不归之时,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今河南安邑),掌握了夏的政权。

河南太康太康陵文保碑(摄于2017年7月18日)

河南太康太康陵(摄于2017年7月18日)

后羿手握夏朝政权后,为了防止太康返回都城,就派兵把守洛水北岸。此时,各部落的首领不满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愿出面帮助太康。太康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荒唐,导致登上王位不久就落得如此下场,后悔不及,但为时已晚。太康无可奈何,只好在阳夏(今河南太康西)修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这一事件史称“太康失国”。27年后,太康病逝于阳夏,被就地安葬。后来,人们在此修建陵冢,纪念太康,太康陵所在地被称为王陵村。

据《太康县志》记载,太康的陵墓古时高大宏阔,自秦汉至清乾隆年间,历代王朝曾多次对此进行修复和扩建,历代县令也多次下达“保护太康墓令”,所以王陵巍峨高大,陵内碑刻数通,肃然耸立。每年清明时节,当地许多民众都到此修坟植树,使整个墓区陵冢高耸,殿宇堂皇,苍松翠柏,郁郁葱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康陵的青石碑被砸碎,陵墓也被开挖。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该陵墓地表及陵冢封土内发现有汉代绳纹板瓦、筒瓦和有几何图案的墓砖。由此可知,该陵可能在汉代重修过。

跨越时空的界限,穿过历史的尘埃,历尽几千年风霜后,笔者在王陵村口一条小路旁的小广场中看到了太康陵的圆形封土堆,2米多高的封土堆前刻立一通“夏太康碑”,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所立,记述了太康失国及葬于此地的经过。笔者绕陵一周,发现除了陵前一块高大的碑石外,陵墓周围已经没有其他任何陵寝建筑的遗存,陵墓四周松柏环绕,随风摇曳。

夏朝,一个扑朔迷离的朝代,其历代君王究竟葬在哪里还尚不明朗,太康陵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其作为夏朝王陵的说法流传已久,不论它曾有过的辉煌和悲凉,都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昏庸误国君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