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李儇靖陵】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初名俨。他是唐懿宗第五子,初封为普王,12岁即位,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他的即位,是宦官刘行深、韩文约在懿宗病重时,为了便于控制而伪造遗诏的结果。
懿宗病逝后,僖宗在柩前即位。唐僖宗虽然在位16年,但他即位时,尚为幼弱的孩子,因此政事全部由宦官田令孜操纵,他则热衷游乐,喜欢斗鸡、赌鹅,还喜欢围棋、打马球等。僖宗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腐败,苛税沉重,加上天灾频繁,各种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导致了唐末农民大起义。

陕西乾县唐僖宗靖陵神道石刻
(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乾县唐僖宗靖陵石刻
(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乾县唐僖宗靖陵(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乾县唐僖宗靖陵陵号碑(摄于2017年7月24日)
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州县欺瞒朝廷,各地拥兵的节度使为求自保,又坐视观望,导致起义军发展很快。当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下长安时, 唐僖宗只得带随从宦官仓皇逃奔四川成都。落难四川的唐僖宗站稳脚跟后,立即集结力量向农民起义军反扑,各地节度使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开始尽力围剿。
此时,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歧和分化,一些将领接受了朝廷招安,形势发生逆转,如起义将领朱温就投靠了唐朝。唐僖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甚至赐名朱温为朱全忠。但唐僖宗没有想到,唐朝的江山社稷最终就是被这个朱全忠夺了去。
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各地军阀势力恶性发展。回到长安的唐僖宗,卷进了各路实力强劲的节度使的相互争斗中,他们多次进逼长安。唐僖宗数次出逃,东躲西藏,大唐帝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在灭亡的边缘。唐僖宗在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身心憔悴、精神崩溃,光启四年(888年),在哀叹声中,唐僖宗病逝于长安宫中的武德殿,年仅27岁,葬于靖陵。
靖陵位于今陕西乾县东北铁佛乡南陵村,为陕西唐十八陵中的最后一座帝陵。靖在《广雅》中解释作“安也”,意含了修建靖陵的期望。不过,晚唐的颓势已不是一个陵号就能改变的了。
一千多年来,日渐残破的靖陵无声无息地坐落在南陵村荒僻的田野上。笔者寻访时,经多方询问,几经辗转,才在一条乡间土路的尽头看到淹没在田间的靖陵神道。神道两侧散落的石翁仲、石兽,大都残缺不全,有一个华表仅存底座。这些简陋矮小、线条粗糙的石刻,孤零零地横卧在空旷的田野里,几乎无人问津。唐朝国力的式微,使靖陵只能采取堆土为陵的形式,陵冢蒿草漫布,陵前立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立的陵碑。
靖陵在历史上多次被盗,为了不使靖陵遭受更大的破坏,1995年,经有关部门的批准,考古专家对靖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靖陵成为唐陵中唯一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陵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为单室土洞墓,墓内多处绘有壁画,但脱落严重,随葬品也几乎被盗一空,但还是发现了哀册玉残片等。国力的衰落,使靖陵的修建在唐朝帝陵中显得很是简陋,其棺床甚至使用的是乾陵陪葬墓的旧碑。靖陵的残破,使之游人稀少,笔者在这里静思远眺,连畴接陇的田地中,靖陵显得荒僻孤寂,与不远处高大的乾陵相比,靖陵实在太渺小了,这正是唐僖宗时期唐王朝没落景象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