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高祖石敬瑭显陵】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时期后晋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儿皇帝”著称的人物,其厚颜无耻的卖国求荣行径,为历代所不齿。
石敬瑭为沙陀部人,年轻时朴实稳重,善于射箭。成为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军将后,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与后梁朱温争雄,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尤其在上源之难中冒死救了李嗣源的生命,因而被李嗣源倚为心腹。

河南宜阳后晋高祖显陵文保碑
(摄于2015年7月30日)

河南宜阳后晋高祖显陵陵冢
(摄于2015年7月30日)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奉命镇压魏州兵变,他采纳了石敬瑭的建议,迅速占领汴州,不久入洛阳即位。李嗣源称帝后,任命石敬瑭为保义等地节度使,并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石敬瑭成为后唐明宗的爱将和女婿。明宗李嗣源去世后,其子李从厚继位,但不久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废黜,李从珂自立为帝,即后唐末帝。
李从珂与石敬瑭早有矛盾,登位后,对石敬瑭更加猜忌。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命石敬瑭移镇天平(郓州军号),石敬瑭拒不接受,后唐军队兵围太原。石敬瑭听从部下的建议,向契丹求援,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等为条件,换取契丹出兵。
在契丹援助下,后唐被灭,石敬瑭在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筑台称帝,定都汴梁,建立晋国,史称后晋,石敬瑭为后晋高祖。
石敬瑭虽登帝位,但儿皇帝的日子并不好过。对契丹,石敬瑭百依百顺,岁输30万布帛外,还不时赠送珍奇之物,每次书信必称辽太宗为“父皇帝”,而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使河北大平原从此无险可守。朝廷上下对石敬瑭割地、称臣契丹深以为耻,各地藩镇也不服其管辖。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藩镇,更不敢得罪“父皇帝”辽太宗,左右为难,忧郁成疾,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去世,时年51岁,葬于显陵。
后晋高祖石敬瑭显陵位于今河南宜阳县西北。据说,石敬瑭一当上皇帝就开始为自己选址造陵,在宜阳县西北觅得这块风水宝地。此处背靠虎头山,南朝凤凰岭,山环水抱,负阴抱阳,确实很符合皇家择陵的标准。不过,如此好的风水既不能永固后晋江山,更无法保证显陵安然无恙。历史上,石敬瑭显陵迭经沧桑,如今已成荒冢一堆。
笔者在洛阳一位朋友的陪同下,在几年前炎热夏季的一天前往宜阳县城西北10多千米处的石陵村西寻访石敬瑭显陵。从洛阳经宜阳县城,经过一段起伏的山路,来到石陵村。穿过石陵村的一条小道,小道尽头就是石敬瑭显陵。
这是一座高约20米的覆斗形墓冢,坐北朝南,巨大的墓冢之上芳草萋萋。今天虽然已看不到任何建筑的痕迹,但据文献记载,当年的显陵颇具规模,陵前有神道,两侧有石人、石兽等石像生九对,石望柱两个,现均沉没于地下。据村民说,显陵地宫曾遭盗掘,地宫石门高大,四壁皆有壁画,可见后晋虽内外交困,但营陵之事却颇为用心。
如今,经历千年的沧桑之后,这座高耸的陵冢,已掩映在庄稼地中,没有丝毫皇陵气势。炙热的阳光照耀大地,显陵上的枯蒿荒棘在风中摇摆,站在陵前,笔者不由得回忆起了那段耻辱的历史。石敬瑭奉送燕云十六州的恶劣行径,使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一道重要屏障。千载的骂名,注定使得石敬瑭的显陵寂寞冷清,凄凉万世,厚土难掩千古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