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弘历裕陵】

【清高宗弘历裕陵】

清高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为雍正帝的第四子。据说,弘历自幼聪明,康熙帝第一次见到他,就非常喜爱,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令养育宫中。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御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密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河北遵化清高宗裕陵三路三孔桥及碑亭(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高宗裕陵东班房(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高宗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高宗裕陵神墙(摄于2018年8月16日)

河北遵化清高宗裕陵妃园寝(摄于2018年8月16日)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25岁的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年号乾隆。此时,清王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90多年的治理,整个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乾隆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很重视社会的稳定,注意休养生息,施政比较宽和,在位期间多次下令蠲免正赋杂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他还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乾隆在位时期,出兵平定准噶尔割据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使西北彻底安定。同时,颁布《钦定西藏章程》,加强驻藏大臣权力,稳定西藏政局。对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土司统治的地区,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乾隆帝十分重视社会文化事业。他组织编纂《四库全书》,在位时期的戏曲艺术也有很大发展,如徽班进京开启了京剧诞生的前奏。乾隆统治的大部分时期,国家强盛,政局稳定,国库充盈,农业发展,百业兴旺,城市繁荣,文化发达,清王朝达到强盛的顶峰。

但乾隆帝也有不少失误,他巡游无度,挥霍浪费,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晚年又宠信和珅,导致贪污盛行,吏治日益败坏。乾隆朝末期,曾经充盈的国库在弘历的挥霍下变得囊中羞涩,盛极而衰。同时,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也达到顶峰,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帝在位期间,正是欧美地区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可是,乾隆帝却采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闭关锁国,自我陶醉,故步自封,错失了了解世界大势及自身发展变革的最佳机会,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因此,有专家认为,正是弘历埋下了清朝走向灭亡的种子。

不过,瑕不掩瑜,乾隆帝仍然是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杰出帝王。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在位60年后,弘历禅位于其子颙琰,成为太上皇,仍掌军国大政。嘉庆四年(1799年),弘历去世,享年89岁,为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裕陵位于今河北遵化顺治帝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9年后告竣。此时正是清王朝极盛时期,因此,裕陵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材料精良,工艺精湛。裕陵陵前神道上石像生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康熙的景陵。

笔者多次参观裕陵,裕陵占地辽阔,堂局开敝,各类建筑物台基高,体量大,给人以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之感。裕陵地宫在1928年遭到军阀孙殿英及其军队的盗挖,后经考古清理,成为清东陵唯一开放地宫的帝陵。地宫内葬有乾隆皇帝和两位皇后,以及三位皇贵妃。地宫由九券四门构成,四壁及券顶都刻满了佛教雕刻,有四大天王、八大菩萨,以及藏文、梵文经咒等,工艺精湛,雕工细腻。如此恢宏的建筑,精美的地宫,表明裕陵在清代帝王陵寝史上处于完全成熟的极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