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昭陵】

【清太宗皇太极昭陵】

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643年),为后金第二位君主,也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之一。他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其出生之际,正值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之际,因此,他是伴随着战争的刀光剑影逐渐长大的。后金建立后,他成为后金“四大贝勒”之一,掌管正白、镶白两旗。在萨尔浒之战中,他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深得努尔哈赤器重。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在众王的推荐下,承袭汗位。按照女真的传统,汗王“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导致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为此,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削弱分权势力,寻机革除了三大贝勒的职衔。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废除了这一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汗王的独尊地位。

辽宁沈阳清太宗昭陵石牌坊(摄于2013年10月1日)

辽宁沈阳清太宗昭陵神道石刻(摄于2013年10月1日)

辽宁沈阳清太宗昭陵方城明楼(摄于2013年10月1日)

辽宁沈阳清太宗昭陵宝顶(摄于2013年10月1日)

为了全力对抗明朝,皇太极恩威并施,西征察哈尔,迫使首领林丹汗远遁,同时,用通婚、馈赠等方式笼络其他蒙古部落,使漠南蒙古十六部全部归顺。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去汗称帝,定国号为“大清”,此后,皇太极对明朝频频用兵。松锦之战中,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败明军,生擒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占领了除宁远城之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皇太极在位期间,深知“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他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改革汉民管理制度,限制权贵特权,也注意体恤民力,使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皇太极具有远见卓识,其一生所为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戎马一生的皇太极白天还在正常处理政务,晚上却猝死于盛京后宫,终年52岁,在位18年。关于其死亡的原因,说法很多,但其爱妃海兰珠的早逝引起的悲伤及长期的鞍马之劳应该是重要的原因。

皇太极葬于今沈阳城北5千米处的昭陵,昭陵故又被称为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又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最终形成现今的规模,它是清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笔者几度到沈阳,都去昭陵参观,对昭陵印象最深的,就是陵门前极为精美的石牌坊,为昭陵所独有。石牌坊后,是陵寝正门,穿过正红门是神道,经过神道两侧的石像生、神功圣德碑楼,就到达方城。

昭陵的方城与福陵一样,为正方形城堡,进入方城的唯一通道为隆恩门,进入方城迎面是隆恩殿。隆恩殿后,穿过二柱门和石祭台,就步入券门和月牙城,从月牙城两侧的磴道,可以登上明楼城楼,登临城楼,能够看到月牙城后的宝城和宝顶,宝顶之内就是皇太极的陵墓地宫。皇太极遗体采用的是清初盛行的火葬,故地宫内只有装有他骨灰的宝宫,没有棺椁。

昭陵陵寝仿照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保存得非常完整,且古松参天,殿宇巍峨,皇太极长眠于此,何憾之有!皇太极昭陵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同名,皇太极之功虽不及李世民,但也可谓功勋卓著,不负昭陵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