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宋承唐制,在陵寝建筑上沿袭了唐代的风格并有所改进。北宋帝王的陵寝坐落在今河南的巩义,南宋帝王的陵寝坐落在今浙江的绍兴。
北宋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按照汉唐旧制,北宋帝陵应该选择在开封附近,但开封附近一马平川,地下水位较高,没有适宜修建大型陵墓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并曾打算迁都洛阳,后来虽然在群臣的反对下,迁都之事没有完成,但他还是把自己的陵寝永昌陵修建在了风水较好的嵩邙伊洛之地。此后,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也相继在此修建,再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也迁葬于此,形成了七帝八陵的格局。陵区内还袝葬皇后、宗室子弟、名将勋臣等,使北宋巩义皇陵规模巨大,总面积达30平方千米。
北宋皇陵由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义陵区和八陵陵区组成。几个陵区平面布局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
北宋皇帝的陵墓目前未经发掘。从已经发掘的皇后陵来看,陵寝分为上宫、宫城、地宫和下宫。上宫前有神道,两侧分别有鹊台、乳台和石刻,宫城四周绕以神墙,城内建有献殿和陵台,陵台采用方上形制。陵台下为地宫,地宫一般深入地下几十米。下宫在陵西北,是日常奉飨之所。皇后单独起陵,袝葬于帝陵西北隅。

巩义宋陵台阁庄严、石刻威武,呈肃穆幽静之势(摄于2017年7月19日)

北宋皇后单独起陵,袝葬于帝陵西北隅,如今荒草相伴(摄于2018年1月28日)

大宋灭亡后,巩义宋陵“尽犁为墟”,与庄稼为伴(摄于2015年7月29日)

南宋帝陵“暂厝”在临安不远的绍兴,形成宋六陵陵区
(摄于2011年9月22日)

绍兴宋六陵是基于宋哲宗孟皇后的遗诏而逐渐形成的(摄于2017年4月14日)

绍兴宋陵区摇曳的松树成为南宋皇陵的象征(摄于2017年4月14日)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其他朝代迥异。之前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这源于北宋时期阴阳堪舆术盛行,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说。根据这一学说,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必须“东南仰高,西北低垂”,因此宋代帝陵地形皆呈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形势。
宋朝皇家执行的是“天子七月而葬”的古礼,故北宋陵寝都是在皇帝去世后才开始修陵,在七个月内必须完成。由于时间较短,宋代皇陵的规模不如唐代,但与其他王朝相比毫不逊色。
历史上,北宋皇陵迭经破坏。北宋灭亡后,金将粘罕及金国扶植的伪齐政权皇帝刘豫,遍掘河南巩县宋帝诸陵,民间盗陵也层出不穷。据载,岳飞收复朱仙镇时,曾派人修复、保护诸帝陵。
金灭亡后,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区,一切地面建筑,除石雕、陵台外,都被“尽犁为墟”。现在北宋帝陵大都在农田之中,但从大量留存的石刻和高大的陵冢中,笔者依然能够感受其不凡的皇家气势。
北宋亡国后,宋徽宗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方重建宋朝,南宋因失去北方领土,诸帝无法归葬祖陵,只能“暂厝”在离都城临安不远的绍兴。
南宋帝陵位于今绍兴东南的富盛镇,共有七座皇陵,即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绍陵,再加上埋葬被金送回的宋徽宗遗体的永祐陵。这七座陵墓中,埋葬南宋皇帝的有六座,称为“宋六陵”。
宋六陵始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据地方志记载,是遵照宋哲宗昭慈圣献皇后孟氏的遗诰而为。南宋皇帝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北方,归葬巩义祖陵,认为绍兴仅是遗体暂厝之地,故其皇陵的规模不大,规制比较简陋,棺椁埋得也比较浅。不过,南宋王朝直至灭亡也没能踏上祖先的领土,暂厝之地也就成了永久的归宿。
南宋绍兴皇陵也是根据“五音姓利”的风水观念相地的,故也是西北低垂、东南仰高的地形。皇陵建筑仍沿袭北宋旧制,设有上宫、下宫和地宫,但减去了乳台、石像生、陵台和神门等。
祥兴二年(1279年),风雨缥缈的南宋王朝在元朝的铁蹄下灭亡,南宋皇陵的厄运从此开始。
元朝初年对南宋皇陵的盗掘是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寝被盗掘事件中最为悲惨的一次。盗掘南宋皇陵的是一个叫杨琏真加的西域僧人,元政府任命他为江南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但他为财所驱,便伙同其他僧人,开始盗掘南宋皇陵。
南宋帝王陵寝结构简单,棺椁也葬得比较浅,盗掘起来比较容易,因此杨琏真加盗掘了所有的南宋帝王陵,盗掠了所有的财宝,还将帝、后的骨骸弃之荒野,甚至将宋理宗赵昀的头颅带回北方,制成盛酒的器具使用。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将遗留在元宫中的赵昀头颅送回南方,并将其他五帝的遗骸在原址重葬,重新立碑,并派专人守陵,还划出近四千亩山地作为禁区。但陵区到明中期,就逐渐残败。至清代后期,陵园已经十分荒芜,又遭多次盗掘。最终,绍兴宋六陵的地面建筑几不复存,人们甚至对六座帝陵的分布位置也不清楚了。宋六陵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扑朔迷离。
宋朝是中国古代较为富有的朝代之一,其皇帝陵寝自然也颇具规模。宋代帝陵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唐代,但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做法,故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宋代的帝陵,整个陵区布局方正端庄,而北宋帝陵的规模又远超南宋帝陵。
两宋皇陵是笔者多次踏足的地方。虽然人们能够从群山环抱中感受到陵区的好山好水,但近千年的风雨剥蚀,使得皇陵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雄姿。曾经规模宏大的北宋皇陵,如今只剩下残阳夕照中的石刻和荒冢;南宋帝陵更是只留下几丛高耸的古松在风中沙沙作响,或许在依稀昭示着宋朝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