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
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满族,爱新觉罗氏,生于赫图阿拉城,为清王朝的奠基者。据载,他出生于建州左卫一个部落酋长的家里,少年时代就懂汉语,也会蒙语。其祖父觉昌安为建州左卫都指挥,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两人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误杀。

辽宁沈阳清太祖福陵大红门(摄于2013年10月1日)

辽宁沈阳清太祖福陵碑楼(摄于2013年10月1日)

辽宁沈阳清太祖福陵方城隆恩门(摄于2013年10月1日)

辽宁沈阳清太祖福陵宝顶及明楼(摄于2013年10月1日)
明廷为报偿努尔哈赤祖、父的冤死,让努尔哈赤袭父职。但努尔哈赤将仇恨铭记在心,发誓报仇。经过充分的准备,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以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盔甲作为装备,在祖居地起兵。用了30多年时间,南征北战,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在这一过程中创建了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公开与明朝抗衡。两年后,又以“七大恨”誓师,统兵攻陷抚顺、清河等处,由防御转入进攻。
抚顺之战后,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便派辽东经略杨镐担任总指挥,分四路合围赫图阿拉,以消除后金对明朝的威胁。但明军的军事部署被努尔哈赤探知,他及时采取了对策,集中八旗精锐首先指向明朝山海关总兵杜松的主力部队,大溃明军,杜松也落马而亡。接着,明军其他几路军队也相继被后金击败。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使后金与明朝的整体实力对比从此扭转。之后,努尔哈赤又相继攻下了沈阳、辽阳等七十余城,辽河以东地区尽为后金所有。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宁远城是明廷为抵御后金而在辽西设立的一座军事重镇,是阻挡后金进攻的关外堡垒。努尔哈赤亲率的13万大军进攻宁远。明朝守将袁崇焕依靠坚固的宁远城,与全城守军多次用红夷大炮击退后金的进攻,并击伤努尔哈赤。八月,努尔哈赤在忧愤和伤重情况下去世,终年68岁。努尔哈赤一生经历无数战事,都能化险为夷,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征战生涯会在宁远城下戛然而止。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福陵因位于沈阳城东,又称东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又经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扩建,才形成今天的格局。陵墓背倚天柱山,进入正红门,经过神道后,有一段很长的石阶,即所谓的“一百零八磴”,这是清朝帝陵中独有的。再经过石桥,就到达碑亭,亭内立有康熙帝亲自撰文的福陵神功圣德碑。碑亭后面就是陵园的主体建筑——方城,与明朝帝陵的方城不同,福陵的方城是名副其实的城堡,四周还建有角楼。隆恩殿位于方城中轴线偏后,是福陵最重要的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方城后为宝城、宝顶,宝城之下便是埋葬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灵柩的地宫。
笔者多次到过沈阳,但福陵只参观过一次。福陵在建筑形式上融入了满族民族风格和汉族文化特色。漫步其中,整座陵园随山势迤逦而上,沿途万松参天,层楼朱壁掩映其中,愈发显得陵寝幽静肃穆,古色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