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裕陵】

【明英宗朱祁镇裕陵】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为明朝第六位皇帝。他一生中两次登位,在明朝历史上仅此一人。第一次是他在9岁时即位称帝,年号正统。由于太皇太后张氏贤明,注意约束内官。政务由胡濙、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老臣辅佐,因此,国家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北京昌平明英宗裕陵碑亭遗迹(摄于2017年8月18日)

北京昌平明英宗裕陵金水桥(摄于2017年8月18日)

北京昌平明英宗裕陵(摄于2017年8月18日)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故,顾命大臣也相继去世,16岁的朱祁镇大权在握,给太监专权提供了机会。司礼监太监王振为朱祁镇伴读,机巧伶俐,善于逢迎,很得朱祁镇的宠信,逐渐控制朝政。正统十四年(1449年),塞外传来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犯边”的警报,王振为了邀功,极力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尽管众多大臣力言“六师不宜轻出”,但朱祁镇一意孤行,亲率京营50余万人马,仓促出征。由于粮草未备,天降大雨,人困马乏,一路上兵卒多有死伤逃亡。朱祁镇见状,传旨班师。但瓦剌骑兵步步紧逼,结果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包围,数十万明军被歼,50余名文武大臣阵亡,朱祁镇也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在此危难之时,以于谦为首的明朝大臣们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并击退了瓦剌的进攻和讹诈。瓦剌首领也先见状,只得放回明英宗。

明英宗放回后,因大位已定,被代宗幽禁在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突然病重,不能临朝。英宗旧臣石亨、徐有贞率兵撞开南宫大门,拥立朱祁镇复位,英宗第二次成为大明皇帝,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位后,改元天顺。他将朱祁钰废为郕王,迁居西内。他还清算了拥立朱祁钰的旧臣,冤杀忠良之臣于谦,从此,朝政日趋腐败。

明英宗确实不算是好皇帝,不过,他也有一些值得称道之处,如他释放了被囚禁的建文帝幼子文圭,文圭在靖难之变后被幽禁逾50余年。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废除了明初以来的后妃殉葬制度。

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多人殉葬。明英宗以前的明朝皇帝无一例外地执行这一残忍的人殉制度,明英宗临终前下旨停止嫔妃殉葬,使嫔妃殉葬制度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这不能不说是明英宗的功德,《明史》也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夺门之变”7年以后,英宗病逝,终年38岁,葬裕陵。

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据载,裕陵的修建仅用4个月的时间,当时参加营建裕陵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由江南巧匠蒯祥、陆祥现场督造。不过,裕陵后来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也被焚毁,虽然裕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年间曾进行修葺,但后来又陷于荒芜。

笔者看过一些老照片。照片上的裕陵祾恩门只剩两道残墙遗址,明楼楼顶也是杂草丛生,瓦片飞落。制造“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的明英宗遭此下场倒也解恨,不过,当笔者2016年前往参观时,裕陵部分建筑已经修缮,显得颇有气势,恰似明英宗“夺门之变”后再度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