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简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因此在古代历史上极其重要。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时,周室开始衰微,统治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周王统率诸侯的权力名存实亡,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争夺霸主的局面。
春秋时期大致指东周的前半段,因与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所叙时段大致相同而得名,春秋结束年代说法不一,一般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有近3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导致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此时,共有140多个大小诸侯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燕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新兴大诸侯国的霸主,实际上代替了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瓜分,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
战国是指东周的后半期加上东周灭亡后的三四十年,共200余年,其名称来源于西汉刘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历史学家对于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界,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以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作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四方混战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诸多中小诸侯国被吞并。春秋时期的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20多个。其中的魏、赵、韩、齐、秦、楚、燕七国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由于战争烈度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攻伐中,如何富国强兵,使自己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了各国的首要考量。在此情况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

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启了东周的历史,至今周王城遗址犹存(摄于2020年7月29日)

齐国是最早称霸的春秋大国,都城临淄曾繁盛一时(摄于2014年6月14日)

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通过会盟争霸,葵丘会盟是最著名的一次(摄于2015年8月6日)

吴越争霸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尾声,吴都姑苏城盘门至今战意犹酣(摄于2013年6月16日)

秦国是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国家,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摄于2017年7月24日)

长平之战使强大的赵国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摄于2017年7月21日)

荆轲刺秦王是东方六国抗拒秦国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次努力(摄于2013年7月17日)
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但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作用最为明显。强大起来的秦国,开始不断扩张领土,与东方六国形成东西对峙局面。东方六国与秦国之间,展开了争取其他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斗争的策略有“合纵”“连横”之分。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联合抗秦;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分化六国。
在秦国的软硬兼施及东方六国的互相猜忌下,“合纵”瓦解,而六国又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够阻挡秦国强大的军事攻势。实力仅次于秦、齐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坑杀兵卒40余万,再也无力抵抗强秦。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两年后灭赵。公元前20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不成,第二年燕都被秦攻破。此后,魏、楚、齐相继被秦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
春秋战国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几乎与东周相始终,共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