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玄烨景陵】
清圣祖玄烨(1654年—1722年),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他是顺治帝第三子,据说,福临选定玄烨继位,是因为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在清朝,天花可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顺治十八年(1661年),只有8岁的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顺治帝临终前,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为辅政大臣,代理国政。
玄烨14岁亲政后,很快显示出杰出的统治才能。亲政之初,面对权臣鳌拜的强悍和骄横,玄烨设计了由一群扑击少年在宫内将鳌拜擒获的计谋,成功地清除了鳌拜及其同党,开始掌握实权。

河北遵化清圣祖景陵神道(摄于2012年7月8日)

河北遵化清圣祖景陵隆恩门(摄于2012年7月8日)

河北遵化清圣祖景陵隆恩殿(摄于2012年7月8日)

河北遵化清圣祖景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摄于2012年7月8日)
清廷入关后,为借助明朝降官的力量平定天下,先后封了三个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统称“三藩”。后来,三藩势力强大,足以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康熙十二年(1673年),玄烨下令“撤藩”,引起三藩的反叛。玄烨沉着应对,打击与招抚手段并用,用8年时间,平定了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玄烨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利用台湾郑氏集团内乱的机会进取台湾。施琅率两万余人及大批战舰一举攻占澎湖,台湾失去屏障,郑克塽被迫投降。清政府收复台湾后,设置台湾府,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值得称道的是,康熙帝不以胜者自骄,下令厚葬郑成功父子,并盛赞郑氏为“海外孤忠”,足见其雄才大略。
康熙在位期间,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修筑雅克萨城作为侵略据点。康熙帝下令反击,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沙俄只得与清政府缔结《尼布楚条约》。面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康熙帝则三次亲征,最终平定了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逝,在位61年,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
康熙帝葬于景陵。景陵位于今河北遵化清东陵内顺治帝孝陵的东南,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5年后完工,规模稍逊于孝陵,但规制基本上仿孝陵。由于康熙帝在位时间长,功德隆盛,文字甚多,一碑不能载,故景陵首建双碑亭。此外,从康熙帝开始,葬仪汉化,采用棺椁,不再火化。
景陵是继孝陵之后又一座规模庞大的清朝帝陵,但在历史上却多灾多难。光绪年间,景陵隆恩殿发生大火。1945年,景陵地宫被盗,不仅随葬珍宝全部被盗走,康熙帝及皇后均被毁棺抛尸。1952年,景陵大碑楼又遭雷击起火,这种情况在清帝诸陵中实属罕见。后来,景陵地宫及地面建筑陆续得到修复。
笔者多次拜谒过景陵。目前,景陵只开放祾恩殿前的区域,琉璃花门后的方城明楼并不对外开放。笔者有次参观时,刚巧琉璃花门虚掩着,笔者从半开的门缝向内观望,见方城明楼保存完整,只是院落内苔草茂盛,平添了一丝沧桑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