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高平陵】

【魏明帝曹叡高平陵】

河南孟州司马懿故里(摄于2020年11月7日)

河南汝阳魏明帝高平陵(摄于2020年7月29日)

河南汝阳魏明帝高平陵文保碑(摄于2020年7月29日)

魏明帝曹叡(205年-239年),为曹操之孙,魏文帝曹丕长子。他年幼聪慧,好学多识,曹操很是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曹叡15岁时,被封为武德侯。曹丕继位魏王后,初被封为齐公,后晋封为平原王。其母为甄妃,后因妒忌被逼出宫自杀,死非善终,曹叡一直心怀不平。曹丕病逝后,22岁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登基后,他首先巩固了政权,稳定了局势,使经济有所发展。对外他采取拉吴拒蜀策略,他多次派兵出征,扩大了地盘。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他也赋诗作文,擅长于乐府诗,并重视文士,有作品流传。但其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嬉乐无度,不听劝谏,故英年早逝,于景初二年(239年)病逝于洛阳宫中嘉福殿,时年35岁,葬于高平陵。高平陵位于今洛阳市汝阳县埠云乡茹店村东南的霸陵山下,此处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为洛阳东南之要冲。据传,曹睿生前常常想起儿时和祖父曹操一起戏乐的场景,故把陵址选择在酒神杜康墓侧,以追寻祖父慷慨豪饮之气,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魏明帝葬于汝阳确有多种史籍记载。《三国志》《水经注》《河南通志》及洛阳的一些县志都有关于魏明帝曹睿葬霸陵山下高平陵的记载,在陵冢周围,也发现了汉魏时期的瓦当、筒瓦、青砖、下水管和房基石等建筑遗物。据说,魏明帝下葬时,埋入了大批金银珠宝奇石珍玩,朝廷还从曹氏宗族中拨出100多人留守陵地守护,这些曹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村落,就是现在的曹留庄。魏明帝下葬后,每年,曹魏朝廷都会在高平陵前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而正始十年(249年)的祭典却酿成了一次大政变。原来,魏明帝临终前,把幼帝曹芳托孤给大臣司马懿和皇族曹爽。司马懿为曹魏重臣,三朝元老,极富谋略,屡有军功,魏明帝时,司马懿为骠骑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等重职,而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军事,位高权重,因此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与曹爽之间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懿老谋深算,佯称病重,暗中周密部署。正始十年(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拜谒高平陵,司马懿看准时机,假借皇太后的诏令,关闭各城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免除了曹爽兄弟的全部官职,并诱使曹爽兄弟及其亲信放弃抵抗,束手归洛阳。随即诬以谋反罪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处死,曹爽被诛灭三族,自此司马氏独揽朝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千年过去,如今的高平陵地面其他建筑虽然已经废圮,但夯土冢犹存。笔者在一个盛夏时节来到高平陵,远远就看到农田中矗立的陵丘,高约7米,陵前立有文保碑。在洛阳一带,像高平陵一样的陵丘很多,但高平陵因为“高平陵事变”而在历史上赫赫有名,魏明帝没有想到,因自己陵墓的祭祀活动而引发的事变竟成为曹魏政权的转折点。高平陵事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被人们所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