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福临孝陵】

【清世祖福临孝陵】

清世祖福临(1638年—1661年),为清军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因年号顺治,故也称顺治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为永福宫庄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

皇太极逝世时,福临年仅6岁,其上有多位年长皇兄。皇太极在生前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导致福临的异母长兄豪格和叔叔多尔衮争夺皇位。在多方利益权衡及庄妃的筹划下,最终,多尔衮决定扶立年幼的福临继位。

河北遵化清世祖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摄于2012年7月8日)

河北遵化清世祖孝陵龙凤门(摄于2012年7月8日)

河北遵化清世祖孝陵三孔桥及碑亭(摄于2012年7月8日)

河北遵化清世祖孝陵隆恩殿(摄于2012年7月8日)

清崇德八年(1643年),福临在盛京承袭父位。次年四月,多尔衮统兵入关,占领北京。九月,福临被护送至北京,十月初一,福临于皇极门即位,成为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由于福临年幼,朝政大权完全被多尔衮控制。多尔衮成为清初入关初年的实际统治者。故当时出现了“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面,这种情景一直持续到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为止。

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福临亲政。但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都相当严峻,虽然此时福临只有14岁,但他仍想有所作为。

在其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面对全国新的抗清高潮,他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使局势逐渐好转。他对吏治极为关注,采取甄别和惩治相结合的方法整顿吏治,也比较注意发挥汉人官员的作用。他还注重农业生产,推行屯田,鼓励垦荒,使频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定鼎北京后,受汉文化的熏陶,他逐渐领悟了儒家“文教治天下”的道理,并注意在执政时期施行。他的一系列措施,对巩固清王朝统治至关重要。

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24岁的福临就病逝了,葬于孝陵,孝陵为清东陵的第一陵。关于顺治帝去世原因,历史上猜测很多,一种认为是染上天花而逝,清宫档案持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是出家说,认为顺治崇佛已久,其爱妃董鄂氏病逝后,他伤心欲绝,竟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并圆寂于此,因此孝陵中只葬有其生前使用的一把扇子和一双鞋子,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

笔者虽然多次去过位于河北遵化的顺治帝孝陵,只可惜孝陵地宫并未开挖。不过,文献明确记载清孝陵中安葬的是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和董鄂妃的骨灰坛,火化可能与塞外风俗有关,据称孝陵没有被盗过。

据载,孝陵的位置是顺治帝生前钦定的。顺治帝率领群臣外出打猎途中,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并亲自确定了陵寝的位置。

作为清东陵的首陵,孝陵所处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陵园占地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南北长达约6千米。大红门东西两侧建有20多千米长的风水墙,然后经过一系列陵寝建筑,抵到孝陵宝城宝顶。据考证,孝陵营建时,为应急需,曾拆用了北京城内明代建筑的旧料。

笔者曾沿着孝陵空旷的神道信步缓行,但见周围群山环抱,蜿蜒青山与红墙黄瓦交相辉映,气势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