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陵寝概况

三国两晋时期帝王的陵墓,大多修建在都城的周围。其中,曹魏诸帝王中,除曹操的陵墓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外,其余都葬在洛阳周边。蜀汉只有两代皇帝,先主刘备的惠陵在成都南郊,后主刘禅因亡国被迫迁往洛阳,病逝后也葬于洛阳北邙山。孙吴定鼎江东,孙权蒋陵位于今南京东郊,其余帝陵也在南京周边城市。西晋帝陵都在洛阳北邙山一带,东晋帝陵则分布在南京周边。相比之下,十六国的帝陵则比较分散。

关于曹操的墓地,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安排后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两年后,曹操在洛阳病逝,葬于高陵。

曹操诏令葬于西门豹祠西原上,后虽扑朔迷离,但高陵最终在此发现

(摄于2016年6月8日)

蜀汉昭烈帝刘备位于成都南郊的惠陵庄严肃穆,草木青幽(摄于2011年7月16日)

吴大帝孙权没有想到其蒋陵陵冢千年之后成为南京人赏梅的名山(摄于2012年3月28日)

西晋帝陵葬于洛阳首阳山,虽有陵号但不封不树,致使踪迹难觅

(摄于2017年7月20日)

南京钟山之阳历代陵寝遍地,但东晋帝陵陵号虽存,陵冢却踪迹全无

(摄于2012年3月28日)

十六国时期的帝陵大多湮灭,成汉墓是少量尚存遗迹的帝陵之一

(摄于2017年9月12日)

据载,当年曹操的高陵曾依东汉的礼制“立陵上祭殿”。但黄初三年(222年),其子魏文帝曹丕为防止政权交替后陵墓被挖掘,以“古不墓祭”为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加上千年的风雨冲刷,曹操高陵的地面痕迹逐渐消失。

长期以来,关于曹操高陵的具体位置,一直流传多种说法,包括故里说、聊斋说、七十二疑冢说,等等。众说纷纭,使曹操高陵谜团重重。不过,随着2009年10月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曹操高陵,这一争议最终尘埃落定。

曹操的儿子曹丕是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曹丕对离洛阳不远的北邙山首阳山情有独钟,他即位第二年就亲自在偃师境内的首阳山东挑选了一块“丘墟不食之地”作为寿陵。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此他要求死后陵墓“因山为体”,不立封树,不建寝殿,不造园邑,不筑神道,“欲使易代之后”人们“不知其所”。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帝陵格局影响很大。其后两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迄今为止,曹丕陵地的具体位置依然是个谜。

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位于今河南汝阳埠云乡茹店村东南。高贵乡公曹髦葬于洛阳城西北三十里的瀍涧之滨,应为洛阳城北北邙山以南的区域,由于因山为体,不封不树,故陵址不详。魏元帝曹奂陵墓旧传在今河北临漳习文乡赵彭城村西南,有残冢留存,经考古挖掘所传有误。

蜀汉有两位皇帝。先主刘备的惠陵位于成都南郊,为刘备与甘夫人、吴夫人三人合葬陵。惠陵陵寝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陵墓等组成。虽然关于刘备的葬地有多种说法,但成都惠陵,史志言之确凿。后主刘禅因亡国被迫迁往洛阳,病逝后也葬于北邙山,其墓地位于今河南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据说20世纪60年代,那里还有一座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如今,已淹没在一片农田之中了。

孙吴有四位君主。吴大帝孙权的陵墓在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称蒋陵,俗称孙陵岗,其皇后步氏、潘氏与之合葬,太子孙登也移葬这里。近代民国时期,人们在孙陵岗遍植梅花,将孙陵岗改名为梅花山,成为人们赏梅佳处。废帝会稽王孙亮葬于今河南鹿邑和安徽亳县之间的赖乡。景帝孙休葬于安徽当涂,末帝孙皓在国亡后迁居洛阳,死后葬在北邙山,如今陵墓已不知所在。

西晋建都洛阳,除怀帝司马炽和被刘聪杀死在平阳的愍帝司马邺之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均葬于今河南偃师境内的首阳山一带。首阳山是邙山的一座山峰,位于西晋都城洛阳东北约十几千米。

由于晋宣帝遗命:土藏、不封、不树、不谒,故在《晋书》中,西晋的帝陵大多只记载陵号,如宣帝葬高原陵、景帝葬峻平陵,文帝葬崇阳陵,武帝葬峻阳陵,惠帝葬太阳陵,但陵址略而不详。后来,考古工作者根据在首阳山南面的南蔡庄附近出土的荀岳墓志和晋武帝司马炎妃子左棻墓志,才大致确定了西晋一些帝陵的位置。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经过勘察,认为位于偃师南蔡庄北的墓地即为晋武帝峻阳陵,位于杜楼村北的枕头山墓地很可能是晋文帝崇阳陵。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不过,据说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前赵刘曜为毁坏晋陵风水,派兵挖掘了崇阳陵和太阳陵。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峻阳陵和太阳陵又遭到盗墓贼的盗挖,造成二陵地宫严重崩塌。

晋室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104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1位皇帝执政。除废帝司马奕葬于吴县吴陵外,东晋帝王都埋葬在今南京附近,大致位置在南京城西、东、北三个方向,紧靠宫城。元帝司马睿的建平陵、明帝司马绍的武平陵、成帝司马衍的兴平陵和哀帝司马丕的安平陵,在鸡笼山之阳;康帝司马岳的崇平陵、简文帝司马昱的高平陵、孝武帝司马曜的隆平陵、安帝司马德宗的休平陵、恭帝司马德文的冲平陵,均位于钟山之阳;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位于幕府山之阳。这些陵墓大多依山为陵,形制规模不大。由于当时陵墓规制草创,东晋帝陵承袭西晋帝陵“不封不树”的传统,大多不起坟堆,葬制也比较简陋。加上岁月流逝,在南京周围的地面上已经难寻觅东晋帝陵的痕迹。因此,今天我们只能知道东晋帝陵的大致位置,具体的地点至今尚有争议。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建立这些政权的少数民族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中原后你争我夺,互相拼杀。而且这一时期,这些政权存世时间都不长,没有财力和能力来营建大规模的陵寝,有些干脆采用传统的“潜埋”办法,不起坟,如后赵石勒就采用这种葬制。

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帝陵还遭受当时及后世王朝的破坏,如十六国时期汉赵烈宗刘聪麾下的靳准发动政变,不仅把京城所有的刘氏皇族全部斩杀,还掘发了前赵皇帝刘渊的永光陵和刘聪的宣光陵。再如前凉文王张骏葬身的陵墓,在后凉吕纂时代也被人挖掘。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只剩下了前秦世祖苻坚、大夏世祖赫连勃勃和成汉中宗李寿等少数帝王陵墓尚有遗迹外,其他的帝王陵址大多湮没。

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朝代的频繁更替,使这一时期的帝陵盛行薄葬。两晋帝王们甚至不筑坟丘,不建寝殿,只记陵号。同时,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对当时的陵寝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这一时期各朝代、各政权的陵寝制度显得特别混乱,但也表现出了少有的丰富多彩。连续的战乱,导致了这一时期各个政权的短命和帝陵位置的不确定,加之历代王朝对这些帝陵的破坏,使得这一时期的帝陵大多凋落,难觅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