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为北宋开国皇帝。据载,其“容貌雄伟,器度豁如”。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后汉时期的军事将领,赵匡胤在习武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后汉时期,他与其父赵弘殷投奔郭威,后汉乾祐元年(948年),郭威讨伐李宗真,赵匡胤为步将,累立战功,被拜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但柴荣不久病逝,其子柴宗训继位。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石刻
(摄于2011年10月18日)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石刻
(摄于2011年10月18日)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陵台(摄于2011年10月18日)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迫使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是为宋太祖,改元建隆,国号宋。
赵匡胤登基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优厚的待遇解除了一批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相较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赵匡胤确为宽和的典范。赵匡胤还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宋初,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后蜀等国。为此,宋太祖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方针。他袭占荆湖,攻灭后蜀,荡平南汉,降服南唐,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正当天下初定,赵匡胤准备进一步大展宏图之时,他却于开宝九年(976年)猝然去世,终年50岁,在位17年,庙号太祖。
历史上对宋太祖的死因颇有争论,最流行的是“烛影斧声”说。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召赵光义进宫,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有人遥见烛影下赵光义离席,摆手后退,又见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斧声清晰可闻。次日凌晨,赵匡胤去世。赵光义迅即进宫,一天后,赵光义就在赵匡胤灵柩前即位了。赵匡胤的死因成了千古疑案,后世很多人怀疑赵光义是谋杀兄长而篡位的。
赵匡胤葬于永昌陵。按北宋规制,皇帝驾崩后才开始修建陵墓,因此赵匡胤停灵七个月后才入葬。
永昌陵位于今河南巩义市芝田乡,陵区坐北向南,由上宫、下宫、宋皇后陵、潘皇后陵及两个陪葬墓组成。陵冢呈方形覆斗状,高14.4米。冢前神道两侧现存石雕45件,鹊台和乳台的遗迹依稀可见。笔者曾分别于夏秋两季前往寻访。夏季的永昌陵淹没在茂密的庄稼之中,而深秋的永昌陵则突兀在空旷的农田上。想当年,永昌陵作为大宋开国皇帝的陵墓,规模应该是极其宏大的。如今,陵寝建筑已经湮灭,神道变成了麦田,陵前的许多石刻也已半埋地下。
北宋繁华已逝,皇陵命运多舛,在麦田、荒草、石刻、陵冢交织的时空里品味宋陵,更能感受北宋奢华与多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