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圣宗耶律隆绪永庆陵】
辽圣宗耶律隆绪(971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为辽朝第六代皇帝。他是辽景宗的长子,自幼喜读书,能诗文。长大后精于射法,通晓音律,好绘画。他即位时,年仅12岁,由母后萧绰摄政。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我国民间戏曲中常称其为萧太后,是辽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从小习武,颇通韬略,辽保宁元年(969年),被辽景宗选为贵妃,不久,便被册封为皇后。在辽景宗体弱多病的情况下,萧绰代为处理日常政务。辽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病卒,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萧绰被尊为“承天皇太后”,摄行国政,辅佐辽圣宗统治。
萧太后摄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且“明善治道,闻善必从”,国势日渐强盛。宋雍煕三年(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对辽朝发动进攻,史称“雍煕北伐”。萧绰与辽圣宗亲自出征,击败宋军,宋朝名将杨业失援负伤被俘,悲愤之下绝食殉国,“杨家将”的故事就是据此演绎而来。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率20万辽军南征北宋,一直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在北宋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军攻势受挫。萧太后审时度势,决定议和。宋辽达成“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辽圣宗亲政。对内整治弊政,变更刑法,选拔人才,改革赋税;对外通过一系列战争,扩大统治区域,辽国进入鼎盛时期。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辽圣宗病逝,享年61岁。他在位49年,是辽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葬于永庆陵。
永庆陵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北庆云山。圣宗为何没有随父亲葬在乾陵?据说这是因为圣宗相中了庆云山这块风水宝地。《辽史·地理志》记载:“庆云山,本黑岭也。圣宗驻跸,爱羡曰:‘吾万岁后,当葬此。’”其子辽兴宗尊圣宗遗命,遂在此建陵,称永庆陵。永庆陵是辽朝走向全盛时期的产物,故规模宏大,地面建筑豪奢华丽,随葬品也极其丰富,陵寝东南1千米处还建有奉陵邑庆州。辽亡之际,永庆陵地面建筑虽遭到严重破坏,但地宫却免遭盗掘,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庆云山一带为辽圣宗陵寝。直到清末,这一带土匪和军阀交相为恶,永庆陵再遭厄运。

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圣宗庆陵文保碑
(摄于2018年8月14日)

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圣宗庆陵(摄于2018年8月14日)

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摄于2018年8月14日)
据载,19世纪末,有上百人的盗掘集团挖开了辽圣宗陵寝地宫,盗走许多随葬品。后来,当地官员也开始参与盗陵,运走了永庆陵的“哀册”。日本人也借考古之名,把部分珍贵文物偷运日本。
据记载,永庆陵由陵门、享殿、神道和地宫等组成,地宫分前、中、后三个主室,以及四个侧室,用砖石砌成,仿木结构。墓内及墓门都抹白灰,再彩绘壁画,有人物、山水及装饰图案等,极其精美。地宫前室放置哀册,后室存放辽圣宗及皇后的棺椁,侧室则放置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可惜永庆陵迭遭掘挖,陵墓结构破坏殆尽。
笔者第一次前往探访时,因为暴雨引发泥石流半途而废,第二次在阳光伴随下走进庆云山。此处山势雄伟,林木密布,溪流纵横,永庆陵依山起势,与山峦有机地融为一体。但笔者伫立山前,脑海中却浮现杨家将抗辽的点点滴滴。一千多年前的刀光剑影,恩怨情仇,涌上心头。
笔者还参观了永庆陵的奉陵邑——庆州。庆州虽然在辽亡后被废弃,但却留下了精美绝伦的白塔。它是辽代佛塔的极品之作。笔者连续两年来到庆州,伫立塔前,70余米高的白塔在湛蓝的天空与翠绿的山峦映照下,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静寂庄严之美。曾经的契丹帝国,通过这座雄伟的古塔散发出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