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公陵墓】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桓公之子,公元前576年,秦景公即位。他秉承秦穆公、秦桓公的东进之策,联楚伐晋,欲以图强,但国力尚不够发达。于是,秦景公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楚兴王,通过秦楚联姻,巩固秦楚联盟。公元前564年,秦景公求援于楚国,联合伐晋,获得胜利。公元前562年,楚求于秦,秦楚联军共同伐郑,迫使郑国离晋附楚。公元前559年,晋率诸侯联军伐秦,秦于泾河上游阻截,诸侯联军死伤甚众,但仍然渡过泾河,直至秦境而归,秦、晋军队均遭很大损失。其后,秦、晋等诸侯国虽数议结盟,但均无结果,但秦的国力日益增强。

陕西凤翔秦景公塑像(摄于2015年8月1日)

陕西凤翔秦景公陵陈列馆(摄于2015年8月1日)

陕西凤翔秦景公陵址(摄于2015年8月1日)

陕西凤翔秦景公陵地宫(摄于2015年8月1日)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40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秦景公是秦穆公之后,一位较有作为君主。
公元前537年,秦景公病逝,葬于都城雍城(今陕西凤翔)的陵区。沧海桑田,秦景公墓如同其他秦国君主的陵墓一样渐渐湮灭,不知所在。
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宝鸡市凤翔县灵山东南30千米的南指挥村中,有村民发现,不管雨水多寡,庄稼总是长不好,但并没有人深究原因。直到1976年的一天,一靳姓村民为修补自家的院墙挖土的时候,发现黄土的颜色与周围黄土明显不同。此事很偶然地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知道,专家立即组织进行实地勘察,秦景公的陵墓就此被发现,这座陵墓又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
令考古队员震惊不已的是,秦公一号大墓的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8米,深24米,面积竟然比两个国际标准篮球场还要大。尽管大墓有近270多个盗洞,连椁室中装殓秦景公的棺具也遭到严重破坏,但还是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考古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才发掘完毕。
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出的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4具殉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殉人最多的秦公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出的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大型圆木,有学者称为“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例证;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且铭文多达180余字,考古工作者正是依据其上文字最终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笔者参观秦公一号大墓时,也被如此规模的陵墓震撼。墓室坐西向东,平面呈“中”字形,东西两端分别有斜坡墓道。整座墓葬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墓室四周有三层台阶,第三层台阶中部即为椁室。椁室分主副两部分,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主椁室、副椁室各有椁具一套。椁室按“黄肠题凑”的制度建成,与四周密布的木棺形成一组无比壮观的场景,其规模和气势远远压倒同级任何一个诸侯王墓,为我们重新认识秦国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