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为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母亲为窦皇后。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皇子,早年随父多次出征,并在隋末天下纷乱之际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后又统军攻入长安,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军功甚多,被封为秦王。之后,他又多次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李世民不但手握重兵,而且声望日盛,自然不甘人下。
李渊没有处理好皇位继承人问题,导致李世民兄弟之间发生冲突。据载,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密谋调离秦王的兵马,企图加害李世民。李世民得悉后,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亲自出面调停,宣三位皇子进宫。
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他亲率亲信埋伏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内,在此将预备进宫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射杀,史称“玄武门之变”。李渊无奈,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唐高祖让位李世民,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牌坊(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遗址(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列戟廊遗址(摄于2017年7月24日)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摄于2011年12月3日)
唐太宗在位共23年。在位期间,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推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科举制等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唐太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长安含风殿,终年51岁,葬昭陵。
昭陵位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20多千米的九嵕山上,九嵕山主峰海拔1188米。昭陵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昭陵从贞观十年(636年)首葬文德皇后时开始营建,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完成,营建时间长达13年。工程由阎立德设计并主持。昭陵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陵依山而建的先例。据载,昭陵四周绕有墙垣,南门建有献殿,气势雄伟,玄宫就凿建于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间,玄宫内“闳丽不异人间”,有大量精美殉葬品。
然而,再坚固的陵墓也挡不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据记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朝灭亡刚一年多,关中军阀温韬就盗挖了昭陵的地宫。此外,九嵕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山洪冲刷,山陵建筑早已无存。
由于九嵕山山南地势孤绝,地形险阻,去献殿道路崎岖难行,而且场地又小,不便举行大型祭祀典礼,而山北则较平缓,所以在陵北的司马门内修筑了一座祭坛,并另建寝殿,作为举行大典的场所,为关中十八陵中所仅有。
笔者多次来昭陵,都只能来到陵北山后的司马门内。在这里既看不到陵前巍峨的石刻,就连昭陵六骏也都是复制品,不过,伟岸的九嵕山尽收眼底。在这里,笔者感受过雨中昭陵的朦胧和清幽,也目睹了黄昏昭陵的绚烂和挺拔。每一次,笔者都会长时间静静地眺望谜一样的昭陵,看着它在雨中或残阳下逐渐朦胧、淡去,就像陵墓的主人,最终还是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但高耸的九嵕山又似乎在提醒后人陵墓主人曾经的辉煌,唐之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