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简述

朝代简述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三个朝代。一般来说,中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文献与传说记载的夏及之前的历史,存有争议。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摄于2016年8月19日)

传说启大宴诸侯,在古钧台宣示自己正式继承王位(摄于2014年5月31日)

伊尹辅弼商汤击败夏桀,建立商王朝,赢得千秋庙祭

(摄于2009年9月14日)

盘庚迁都安阳殷墟后,疆域及势力空前扩大,商朝进入全盛时期

(摄于2012年7月24日)

古公亶父率族迁至周原并逐渐发展起来,周原成为周文化的发祥地

(摄于2020年7月30日)

河南获嘉同盟山曾响起周武王率八百诸侯盟誓的雄壮声音(摄于2014年5月30日)

夏朝是我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出现了我国国家形态的雏形。由于流传下来的与夏代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加上一直没有可信的考古实物作为依据,所以对于夏朝是否存在,历史上曾多有怀疑。考古学家也一直在依据文献资料,对夏人可能活动的区域进行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959年,河南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多数学者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灭亡于公元前1600年。它的创立者为大禹,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大禹是通过“禅让制”继承首领之位的,也打算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益,但大禹去世后,其子启取代益获取了权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中国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据载,启即位时,曾遭到西方同姓邦国有扈氏的反对,启亲率大军讨伐有扈氏,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夏启去世后,其子太康继立。太康治国无方,追求奢侈淫乐的生活。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夏朝内部矛盾激化之机夺取了王权,夏朝自此中断了四十年。太康的孙辈少康逃到有虞氏,在有虞氏的帮助下,少康夺回了政权,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

少康之后,夏王朝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但到十四世夏王孔甲时,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到夏朝末年,末代夏王桀不用贤良,暴虐民众,使得众叛亲离。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汤乘机起兵,在鸣条之野打败夏桀,夏朝覆亡。夏朝共传14世,17王,延续470年。

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汤在大臣伊尹等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讨伐夏桀的战争。商部落首先消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夏的属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然后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的军队。鸣条之战后,夏桀被流放,成汤正式即位为王,建都于亳(地点尚存争议),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汤之后,外丙、中壬、太甲相继即位,在伊尹辅弼下,商的统治呈现出清明气象。但之后的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局面,故后人尊称太戊为“商中宗”。

岐山周公庙颂扬了周公旦一饭三吐哺尽力辅政的贤德(摄于2012年9月25日)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纷争、异族的压迫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第20位商王盘庚在位,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此后都城就固定下来,商朝因此也称殷朝。

盘庚迁殷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盘庚的侄子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处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疆域及势力影响空前扩大,商朝达到了全盛时期。但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

商朝末代纣王帝辛在位时,连年发动战争,并且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此时西部的周部落兴起,经过多年准备,其首领姬发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起兵讨伐商纣王,并一直打到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附近。双方军队在牧野进行决战。结果,商纣王的军队纷纷倒戈,纣王也逃往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商朝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朝有了长足的进步,商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商朝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共传17世,31王,延续554年。

周部落是活动在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始祖相传为帝喾的儿子弃。弃教民耕稼有功,被帝舜分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商朝初年,弃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豳(今陕西旬邑西),势力渐兴。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从此定居下来,并逐渐发展,自称为周。姬昌继任西伯侯之位后,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

姬昌的儿子姬发继位后,号称周武王,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积极地为灭商作准备,并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之后,武王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领的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朝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历史时期。西周因建都位于西部的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而得名。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屏藩周王室,大封宗室功臣,据载,周初分封了71个诸侯国。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即位,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平定。

周朝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朝最为强盛时期,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出现了危机,其子周穆王继位后,一度恢复了周王朝的威望,但周穆王之后,周朝逐渐衰微。到周厉王时,各种社会矛盾趋于激化,酿成国人大暴动,周厉王被迫出奔。朝政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

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周幽王的奢侈腐化,使王朝的危机极为严重。传说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了天子的信用。之后,周幽王又废黜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导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西方的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结果周幽王被杀,原太子宜臼即位,即周平王。

因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只得将都城迁往东部的洛邑,西周王朝自此结束。西周传11世,12王,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共历2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王朝开始。但此时周王室已十分衰弱,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和豫中一带地方,后来这些领土渐被秦、虢等国所占据,周王室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疆域的缩小,使周王室失去了号令天下的能力,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觐周王,周王室的权威已是名存实亡。此时,全国有120多个大小诸侯国,其中以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及春秋后期的吴国、越国为大。周天子不仅在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但周天子仍有“共主”的名义,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不过,国势益弱的周王室,只能在诸侯争霸的夹缝中生存,最终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

东周共传25王,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515年。

夏商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个朝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雏形,缔造了中华早期文明。夏商的青铜器,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三朝的历史文物、文化、制度深刻影响了日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政治智慧。

虽然中国在秦代实现了第一次统一,但秦的思想、政治、文化体系都是在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可以说,周朝早年的小统一,为后来秦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