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地宫

神秘地宫

地宫是安放帝王棺椁的地方,又称墓室、玄宫、皇堂、石藏子等,一般位于陵冢之下,为陵寝建筑的核心部分。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地宫的修建。由于所处时代、国家财力、建筑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因素,历代帝王陵寝的地宫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式。

中国最早的夏王朝,其王陵因为年代久远,又缺少文字记载而没有发现,故墓室情况不明。商王陵已在河南安阳发现,其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长方形竖穴式土坑,有“亚字形”和“中字形”两种形式。亚字形墓室,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中字形墓室,只有南北两个墓道。商王墓室一般用木材筑成椁室,葬具也用木棺,放置在椁室正中。墓主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陵墓室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进入西周后,周王室制定了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但由于西周王陵尚未发现,地宫的形制还不清楚。不过,西周及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陵墓室应该仍然保持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为保护墓室,在墓内还会填充沙、石、木炭等。同时,总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殉情况比商代、西周少了,代之而起的是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

商朝的王陵为一个巨大的方形或长方形竖穴式土炕(摄于2020年8月7日)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其陵墓规模宏崇,地宫更是陵墓建筑的核心。据载,秦始皇动用了70余万人来修筑自己的陵墓,挖得非常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是“穿三泉”,《汉书·刘向传》也曰“下锢三泉”,《水经注》则有“旁行周回三十余里”的记载,可见秦始皇陵棺椁埋葬之深、地宫规模之大。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对秦陵地宫进行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之下,其顶部距离地平面深2.7-4米,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其平面近似方形。地宫中央是放置棺椁的墓室。传说秦始皇陵地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完全是人间世界的一个缩影。地宫外周边,还有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等。此外有陪葬坑、人殉坑、刑徒坑等,范围极广。

西汉帝陵地宫用木材构筑椁室,采用“黄肠题凑”的形式(摄于2018年3月24日)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一个强盛的大一统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根据《汉旧仪》记载,西汉帝陵地下墓室深十三丈,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折算下来约为深30米、高3.9米、周4.6米,从已发掘的西汉王侯墓看,实际规模可能要大得多。墓室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门,四门设夜龙、莫邪剑、伏弩、伏火等暗器,以防盗掘。

根据一些已发掘的西汉王墓的形制来推测,西汉帝陵的地宫一般采用竖穴式,整体结构宏大坚固,四面各有一条墓道,称为羡道,通地宫处有羡门。地宫用木材构筑椁室,椁室正中为木棺,葬具为多重棺椁,椁室四周用一端向内的柏木堆叠,称为“黄肠题凑”,内部间隔出回廊等。到了西汉中晚期,这种地宫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改用砖石料构筑地宫,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这是中国古代葬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由于这种地宫结构起到了椁的作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地宫内有棺而无椁。

东汉以后,砖石结构的地宫迅速普及,东汉帝陵地宫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帝陵的地宫为一条墓道的带回廊的砖石结构地宫,这一时期的许多地宫内,还有彩色壁画、画像砖或画像石,题材广泛,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各种场面。

三国两晋时期,因连续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曹丕、司马懿等当时的帝王权臣都提倡薄葬。因此,三国西晋时期,帝陵地宫的规模都不大,而且“不封不树”,导致这一时期的帝陵大多难以寻觅。幸运的是,2009年,曹操的高陵在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使我们有机会一窥这一时期帝陵地宫的结构。

曹操高陵坐西向东,地宫平面为甲字形,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砌地宫。地宫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地宫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地宫中出土的文物以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的石牌,以及遗骨最为重要。它们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连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进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由于风俗、环境和经济等因素,没能营建大规模的陵寝,故多采用传统的“潜埋”办法,不起坟丘。由于地面没有任何标记,因此这一时期的帝陵大多未被发现。但从已发现的贵族墓葬和推测为王陵的墓葬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很少见,在墓室中开始流行设棺床,一般为砖砌墓室,有些墓室设有石门。和汉代陵墓相比,十六国时期地宫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地宫的细部结构和设施却有一些新的发展。

南北朝帝陵地宫大都为带有甬道的券顶单室砖墓(摄于2018年10月27日)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据文献记载,东晋的帝陵多依山而建。目前经考古发掘、推测为帝陵的几座东晋大墓,都为带有甬道的券顶单室砖墓,墓室长约4—7米之间,宽仅4—5米。

东晋之后,南朝与北朝对峙,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超过北朝。较发达的经济在陵寝建筑上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规模较大、布局规整、较为豪华的地宫。

南朝陵墓的地宫都采用单室,一般包括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地宫一般都建在半山腰或山麓处,高出地面,平面近似椭圆形或八边形,砖墙,上为穹隆顶,从齐景帝修安陵地宫来看,长9.4米,宽4.9米,高4.35米。地宫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地宫上都堆有高度不一的封土。地宫和甬道壁都镶嵌模印花纹砖,壁画内容有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

北朝也多为单室墓,一般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砖石结构。北魏宣武帝地宫没有壁画,但东魏和北齐墓室发现有彩色壁画,北朝地宫总体显得简朴庄严。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兴盛的阶段。隋朝传二代而亡。隋文帝泰陵据说没有被盗,也未经发掘,故地宫形制不详。隋炀帝陵地宫已发现,地宫长仅6米多,宽8米,残高2.76米多,只能算中小规模的陵墓,因为隋炀帝是亡国之君,故其地宫规模不具代表性。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王朝灭亡,近三百年间共有21位皇帝,他们的陵墓大部分分布在陕西关中盆地北部,即黄土高原和北山各岭。唐朝皇后不单独起陵,而是与皇帝葬在同一个地宫之中,“龙凤共眠”。

唐代帝陵大多依山为陵,即“凿山为藏”,就是利用自然山势,在山峰南侧山腰上深挖洞穴,把棺椁葬入其中,然后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到墓门。石条是交错砌压的,石条之间平面用铁栓板固定,又浇上熔铁汁,非常坚固。

五代十国时期的帝陵地宫分为前中后三室宫,并设有壁龛或耳室(摄于2011年12月23日)

唐陵的地宫都未经科学发掘,结构尚不清楚。但据《文献通考》记载,昭陵玄宫,从埏道至墓室,进深七十五丈(约250米),前后安置五重石门。五代的温韬盗掘唐帝诸陵时曾看到昭陵玄宫“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从各方面的情形推测,唐代帝陵的地宫结构和平面布局应是模仿帝王宫殿设计的,分为前、中、后三个墓室及耳室等部分,规模宏大、用材考究。当时流行壁画,因此一般在墓道前部两壁和玄宫顶部绘有壁画。

五代十国时期帝陵的地宫,从前蜀王建的永陵、南唐李昪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地宫来看,此时地宫也分为前、中、后三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耳室,明显承袭了唐陵地宫的制度。

宋代是我国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诸陵建在今河南巩义,陵寝建造大体上沿袭汉、唐制度,只是改变了汉唐皇帝一即位就建陵的做法。北宋的陵寝在皇帝去世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都在7个月内完成。由于时间短促,故而宋陵的规模不如唐陵。

北宋地宫一般深入地下几十米。据南宋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宋英宗永厚陵:“自平地至深六十三尺”,“皇堂方三丈”。其实,北宋各帝陵的地宫深度和面积不一,如宋太宗永熙陵地宫深达25米,方有20米,而其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地宫仅深14.25米,方有18.88米。

北宋皇陵虽然至今没有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但赵光义的永熙陵曾经被盗,考古工作者通过盗洞进入地宫开展调查,初步了解了永熙陵地宫的大致情况:“系青砖砌成,七横砖七平砖,共十四层厚,极其坚固。顶部绘有天象图,天象下绘宫殿楼阁,整个墓室轮廓下方上尖。”

根据史籍及考古发现,可知北宋皇陵地宫形制和结构曾经历三次变化,早期为砖砌单室墓,包括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中期为石砌单室墓,包括永定陵、永昭陵;后期为石砌上、下两层墓,包括永厚陵、永裕陵和永泰陵。

宋朝南迁后,南宋帝王陵区选在今浙江绍兴东南17千米处的攒宫山与青龙山之间的平地上。虽然陵区山水交融,风景如画,但南宋各帝陵的规模都比较小,地宫规模也极小,不设墓道和墓门,地宫称“皇堂”或“石藏子”,只是一个长方形的石室,以放置皇帝灵柩。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高宗石藏,“长一丈六尺二寸,阔一丈六尺,深九尺”。考虑到江南地卑土湿、地下水位较高,石室外还会增筑外壁一重,两壁之间以胶土填筑。南宋皇帝的梓宫就安置于石室之内。皇陵地面上不建陵台,只在皇堂上面覆以天盘曩网,铺上青石、柏木、白毡、竹篾、香土、客土,再用方砖砌地,上面修建名为“龟头”的殿堂三间,用于荫蔽皇堂。

辽、金和西夏是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帝陵现存的陵园主要有两处,一处在今内蒙古赤峰北部,包括辽祖陵和辽庆陵等;一处在今辽宁锦州北镇城北的医巫闾山,包括辽显陵和辽乾陵等。

辽朝帝陵受中原帝陵影响较多,多依山为陵,但保持了契丹族的特色。虽然辽朝帝陵在金代曾遭破坏,以后又多次被盗,但通过永庆陵,我们仍可以了解辽朝帝陵地宫的情况:永庆陵地宫距地表约10米,由前室、中室、后室和四个侧室组成。前室呈平面方形,其余各室为圆形,辽圣宗及皇后的棺椁放置后室,各室之间有长甬道相连。墓内全长21.2米,最宽15.5米,最高约6.5米,地宫中的壁画绘有春、夏、秋、冬四季皇帝捺钵(指辽帝行宫)所在地的山水画,并随葬契丹族特有的器物等。

西夏的帝陵区坐落在今宁夏银川西部的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由于自然和人为破坏,目前对每位西夏皇帝陵寝的具体位置尚有争议,只能用编号来命名。

宁夏博物馆曾对六号帝陵进行了发掘,从中知道了西夏帝陵地宫的大致布局:六号帝陵为多室土洞式墓,墓深24.6米,由墓道、甬道、中室、东侧室和西侧室组成。地宫中室前狭后宽,其前端宽6.8米,后端宽7.8米,南北长5.6米,方砖铺地。从中可以看出,西夏帝陵的形制基本仿照汉族风俗,同时还保留着党项族的某些固有特点。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其早期的帝王去世后都葬于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附近。金海陵王定都中都(今北京)后,选定今北京房山区的大房山营建山陵,迁葬了金代早期帝王,以后金朝帝王均葬于此,形成北京最早的帝王陵墓群。

金朝帝陵的形制采用因山为陵,有明显的唐代风格。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金帝陵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地宫内发现了四具石棺椁,以及金丝冠、铜柄铁剑、石枕、金代铜钱等。睿陵地宫是一处在山体中开凿的石质地宫,长约13米,宽达9米,地宫北侧深度约5.2米,南侧深度为3米。因金朝帝陵破坏很大,故金朝帝陵的地宫形制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研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由于元代帝室一直保留着秘密下葬的习俗,下葬后不起坟,无任何标志,因此无法确认帝陵的真正所在地点,元朝一代帝陵的地宫形制也无法得知。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君主专制登峰造极,帝陵地宫形制也趋于完备。

明朝十六位皇帝,陵寝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南京和北京。明朝帝陵的形制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奠定的。明太祖的孝陵地宫没有发掘,但通过已经发掘的明神宗朱翊钧定陵的地宫,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明朝帝陵地宫的形制。

定陵的地宫位于宝顶下面,深27米,由前殿、中殿、后殿、左配殿、右配殿五个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配殿、右配殿是对称的两个殿,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三个汉白玉石座,摆放着帝后的“五供”和长明灯。

金太祖睿陵发现的石棺,但地宫形制还有待研究(摄于2016年8月8日)

明神宗定陵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摄于2017年8月18日)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明神宗和两位皇后的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品的红漆木箱。

明定陵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在目前发现的历代帝陵地宫中,明定陵的地宫是规模最大的。

清朝的帝陵制度基本上承袭明朝,只是局部作了微调。清朝帝陵的地宫,大多采用九券四门式构造。

券即地宫的拱式建筑,九券是指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头道门洞券、明堂券、二道门洞券、穿堂券、三道门洞券和金券。四门是指头道石门、二道石门、三道石门和金券石门,金券是放置皇帝及皇后棺椁的地方。清朝帝陵地宫中,有着数量繁多的绘画和雕刻,如乾隆裕陵地宫中就有众多精美的雕刻,绝大部分为喇嘛教内容,这是清政府重视处理与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关系的明证,可见,清朝帝陵的地宫表现出更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色彩。

清朝帝陵虽然在地宫面积上比明代帝陵地宫小得多,但在建造工艺上更加精巧细腻,并有诸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