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为晋朝开国君主。他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司马氏家族原为曹魏的权臣家族,司马懿担任过曹魏的大将军、大都督、太尉、太傅等显官要职。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成为辅佐曹氏三代的重臣,最终掌控了魏国的朝政,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继续独揽朝廷大权,但不久就病逝,其弟司马昭袭兄之位,专揽国政,开始走向代魏之路,以至于高贵乡公曹髦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名言,此时,曹魏政权确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湖北襄阳岘山羊祜祠(摄于2019年8月11日)

河南洛阳西晋太学辟雍碑
(摄于2017年7月20日)

河南洛阳晋武帝峻阳陵兆域(摄于2017年7月20日)
司马昭病死后,其子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为区别后来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鉴于曹魏无屏藩以致孤立而亡的事实,大封同姓诸王,诸王不仅拥有军队,还出镇州郡,总绾军民,埋下了日后八王之乱的祸因。同时,在战略上,晋武帝为击灭孙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做了充分准备。他很早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并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
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充分准备,咸宁六年(279年),晋武帝发出向孙吴展开大规模进攻的诏令。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六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安东将军王濬率领的一路晋军,顺流而下,直取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吴主孙皓投降。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
灭吴战争能够胜利,晋武帝正确的战略功不可没。
全国统一之初,晋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西晋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政治的安定与财富的累积,使晋武帝开始怠惰政事,纵情享受。上行下效,导致奢侈腐化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蔓延,西晋最终在这样一片享乐中萎靡,直至政局不可收拾,西晋亡国,距司马炎去世只有短短27年。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逝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峻阳陵位于今河南偃师境内的北邙首阳山一带。在洛阳偃师,有一道绵延30余里的土山蜿蜒东去,这就是邙山的最高处,因日出先照而得名首阳山。西晋皇帝以首阳山作寿陵的规定在司马懿的“终制”中就确定了。首阳山在偃师以北,范围很大,峻阳陵的确切位置不得而知。后根据民国初年在首阳山南面的南蔡庄附近出土的晋武帝司马炎贵人左棻的墓志,才大致确定峻阳陵的位置。
笔者去过邙山多次。首阳山南望伊洛,依山临水,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确为一块风水宝地。但因为专家对峻阳陵的方位只是一个猜测,因此笔者最终没能够找到确切的地点,只能眺望苍苍茫茫的首阳山,想起晋武帝建立的西晋王朝那么快就陷入了刀光剑影的境况,而如今这一切已成了遥远的过去,扑朔迷离的晋武帝峻阳陵连同纷乱的西晋王朝就像历史烟云一般逝去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