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山陵稽古》在2018年年初完成初稿后,在考虑出版单位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因为江苏人民出版社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拥有雄厚的编辑力量,出版过很多历史方面的精品书,能够在这样的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我的愿望,很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领导对《山陵稽古》出版的大力支持。之后,我抓紧时间对《山陵稽古》的初稿进行完善,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书稿耽搁了一段时间,直到2019年年底才交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手上。

在此之前,我的另一部作品《访古漫记》书稿已经交给江苏人民出版社,考虑到出版社编辑任务繁多,《山陵稽古》的出版也还需要有一些报批手续,加上当初书稿交付时也有些匆忙,因此我就想利用春节假期对书稿再进行一次认真地核对。

核稿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原估计利用业余时间核稿起码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故打算在2020年5月份前完成。没有想到,2020年春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很快。为防止交叉感染,政府采取了延迟上班、居家隔离等措施。就这样,我在家里整整待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多么及时啊。所以当许多人在家里焦虑不安的时候,我却安静地利用这段时间,认认真真地把《山陵稽古》书稿细细地核校了一遍,也做了很大的修改。这个核校、修改过程,使我对书稿的史实的叙述更精准,使我对交付的书稿也更放心。忙碌的核稿使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因此,对我来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了新的含义,每件事情确实都有“祸福相依”的道理。

这一个多月的核校、修改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一方面是过去一段时间,我购置了许多与书稿内容相关的书籍,使书稿呈现的内容更有依据。另一方面,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寻古的过程中,也再度考察了一些帝王陵寝,对它的理解就更完整和全面。

其实,在我这么多年来的寻踪过程中,帝王陵寝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中国众多历史遗迹,帝王陵寝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帝王陵寝的存废和规模,反映了帝王生前逝后的境遇,更折射出朝代的兴衰。

在核校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为了方便查阅资料,我的桌子上堆满了书籍。核稿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历史再现的过程,随着核稿的进行,一座座帝陵再度进入我的视野,我又作了一次专题性的历史之旅。这时,尘封已久的历史被拂去时间的尘埃,逐渐鲜活起来。帝陵所蕴含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汩汩流出。解读帝王陵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读史的过程,历史的链条被连接起来,陵主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虽然已经随着时间而远逝,可是那些碎片却成了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身后留下的流落在山水之间的孤冢残瓦,让后人流连追思。我崇敬于一些帝王的雄才大略,不屑于一些帝王的凶狠残暴,也怜悯于一些帝王的生不逢时,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帝王决定着王朝的命运,而王朝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在我寻访过程中能够看到的一些留存至今的高大陵墓,基本上都是一些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如秦始皇骊山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宋太祖永昌陵、明太祖孝陵,等等,这些陵寝历朝历代都会被维护、修缮,而那些昏庸残暴的帝王的陵墓,要么陵冢局促狭小,要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废圮直至消失,时间是最好的镜子。

同时,在寻访帝陵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也不由地在脑海中浮现:苻坚陵周边的没人茂草、宇文泰成陵旁的警察误解、唐肃宗建陵前的悬崖山路、辽圣帝庆陵山路的山洪突发……这样的境遇数不胜数,也为寻访的过程增添了惊心动魄的经历和“劫后余生”的欣慰。

不过,这些艰辛历程对于寻访过程带来的乐趣来说,几乎可以忽略,那种历经艰辛后寻访到古陵时的兴奋和满足,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到的。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起这样的情景: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几尊石像无声地伫立着,远方巍峨的陵山高低起伏,那么静谧,站着远眺,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经历。

坦率地说,这么多年的寻访行程如此令人兴奋,除了寻访对象的吸引,还离不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陪伴,与袁廷虎先生、王兵先生和俞嘉红先生的每一次同行是那么令人开心和期盼,我不能想象没有他们的行程是多么孤独和无趣。因为寻踪,我们到过无数个县城古镇,如果没有寻踪这个契机,这些偏远的小镇可能我们一辈子都无缘,更不可能在此住宿、逛街,不到这些小镇,我们永远感受不到它独特的韵味,我不会忘记我们四位一起饭后闲逛在这些小镇街头的那种异乡韵味带来的新奇和安逸;因为寻踪,我们尝遍了各色地方菜肴,我们用餐的地方都是当地百姓寻常菜馆,而这些地方最能体现地方饮食文化。我不会忘记一天辛劳下来,尝着当地小菜,喝着冰啤酒的快乐。因为寻踪,我们踏遍了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它们中许多不是名山大川,但是因为留有历史遗迹,对我们来说,比那些只有好山好水而没有历史底蕴的名山大川更值得留恋和寻访。往往为了一座古墓、一处古迹,我们翻山越岭,我不会忘记我们之间筋疲力尽的对视和闲坐山顶远眺的心悸……这样的经历太多了,也构成了我最瑰丽的记忆。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感谢“寻踪系列”丛书的出版构想,感谢《山陵稽古》的编写和出版。因为要编写此书,就必须收集材料,因此我从各种渠道购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使我对古代帝王陵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为要编写此书,我必须身临其境,为此,我跑遍了目前还留存的历朝历代帝王陵寝,从而使我对我国帝王陵寝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了直观的感受。其实,我也真的分不清是因为写书而看陵,还是因为看了很多帝王陵寝,才萌发写书的想法。无论如何,我都得感谢《山陵稽古》,因为如果没有这本书,我考察帝王陵寝不会这么全面和深入,也不会对中国历史有这么深的感悟。

历史留给后人的,毕竟只是创造的成果,而不是血泪交织的过程,参观帝陵,我们往往会关注于陵主的经历和帝陵本身的辉煌,其实,这种辉煌的背后也掩饰不了帝王们的雄心与无情。

对《山陵稽古》的核稿终于完成了,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修改稿,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一个多月,整体沉醉在核稿中,满脑子的帝陵,茶饭不思,苦思冥想,连晚上做梦也都是核稿的事情。在梦中,核稿的任务总是无比艰难,甚至几次都因此被惊醒。写稿、核稿真是一件让人又烦恼又兴奋的事情,烦恼的时候就不想再做了,但当书稿出版的时候又充满自豪和幸福,忍不住又提笔再写。确实,不功利地写一些东西,无论如何都是很有意义的。

                                         2020年3月6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