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寝概况
明朝共有16位皇帝,帝陵分布于多处,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孝陵在南京,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朱棣“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后不知所终,因此没有陵墓。其余14位皇帝的帝陵都在北京。
坐落在北京的14座帝陵中,有13座都在西北郊天寿山麓,统称“十三陵”,只有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例外。明英宗朱祁镇在利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之后,将朱祁钰软禁。不久之后,朱祁钰去世,以藩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在明宪宗时才改建为帝陵。
中国历史上,帝陵虽然数目众多,但真正能够完整地保留地面建筑的只有明清帝王陵寝,而明清帝陵采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由明太祖朱元璋首创的。这种陵寝在地宫之上砌筑砖城,中置土石,形成宝顶,在宝城前再建方形城台,上建城楼,称为方城明楼。这种陵寝形制把中国古代陵寝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推向了最高峰,较以前历代陵寝也有很大的突破,堪称是中国帝王陵寝建筑的里程碑。
明朝帝陵陵寝建筑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石碑坊到祾恩门,包括石碑坊、大红门、碑亭、神道、石像生、龙凤门、御河、御河桥。第二部分从祾恩门到琉璃门,包括祾恩门、东西配殿、祾恩殿。第三部分从琉璃门到宝顶,包括琉璃门、牌坊、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孝陵开创了方城明楼的陵寝建筑形制,延续五个世纪之久(摄于2012年11月12日)

明朝帝陵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文武大臣皆由此步行进入陵区(摄于2016年8月11日)

神功圣德碑亭是明朝帝陵陵区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庄重肃穆
(摄于2012年6月20日)

明朝帝陵地宫宝床上的棺椁和随葬品显示了明朝皇家葬制的奢侈(摄于2017年8月18日)

明朝皇陵是我国历代陵寝中保存最好的帝陵,地宫基本没被盗掘,实为历史的偶然(摄于2017年8月18日)

明朝皇陵历经自然和人为破坏,一些帝陵已经残破,斑驳的皇陵写满沧桑
(摄于2017年8月18日)

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使明孝陵的地面建筑悉数被毁,秋日中呈现一种残缺美(摄于2010年11月12日)

位于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布局精巧,其一陵双冢的形制十分罕见(摄于2010年8月8日)
明朝帝陵地宫位于宝城宝顶之下,由前室、中室、左室、右室和后室组成。以明定陵地宫为例,五室均为长方形,拱券结构,由条石垒砌而成。其中,后室是地宫主室,室内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后面居中设有宝床,帝后的棺椁及随葬品就放置在宝床上。其他几室主要放置五供、长明灯、御座等。
明朝诸多帝陵,虽然在形式上大致相同,但在规模和奢华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都系陵主生前所修,因此,规模都非常大,装饰也极为奢华。其他由子孙修筑的陵寝,相对规模较小,也较草率。但总体来说,明代帝陵建筑雄伟,肃穆幽深,是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侧影。
明朝帝陵陵寝地面建筑相对保存较好,这缘于清朝统治者的保护。清军入主中原之初,统治并不稳固。为了笼络人心,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皇陵的保护非常用心,派遣了军队专门负责保卫明朝皇陵。清乾隆年间,清廷还多次命人修葺十三陵,这种修葺虽说有政治目的,但毕竟使明朝帝陵得到了有效保护,在整个清朝,明朝皇陵基本上没有被盗掘过。
不过,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许多明朝帝陵陵寝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明孝陵是明朝第一陵,也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它坐落在南京东郊紫金山麓玩珠峰下,这里葬着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等。但在清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立都“天京”,明孝陵正处南京城东的交通要道附近,在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拉锯战中,明孝陵地面木构建筑悉数被毁,今天我们只能从残留的部分建筑感受明孝陵原来恢宏的气势。
明十三陵坐落在今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各陵都建在一座山峰之下,自成一个独立的陵园。陵区周围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十三陵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120平方千米,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和大量妃嫔等,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备、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但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历史上的人为破坏,明十三陵里的古建筑,许多已残破不堪。陵内土地已被周边村民开垦为耕地,一些帝陵甚至已逐渐残破、荒芜。此外,位于北京西山的明代宗景泰陵,破坏更是严重,目前仅剩下碑亭和祾恩门,其他陵寝建筑荡然无存。
还有一座被追封的帝陵——明显陵。它原来只是一个藩王陵墓,位于湖北钟祥,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墓葬。明武宗朱厚照无嗣,去世后,朝臣商议迎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不顾朝臣反对,执意追尊其生父、明武宗的叔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这引起朝廷内部的“大礼议之争”,最后世宗如愿,并以皇帝规制改建父亲的陵寝,称显陵。显陵以其独特的环境风貌、精巧的布局构思著称。其陵寝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琼花双龙琉璃影壁和内外明堂等,都是明朝帝陵中仅见,尤其是因藩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的形制,十分罕见。
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强盛一时。明太祖朱元璋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开创了帝陵的一个新时代。
明朝帝陵“前朝后寝”的建筑形式,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功能,充分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成为明朝及后来的清代帝陵建筑的模板。明朝帝陵是我国历代帝陵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帝陵建筑群。直到今天,明朝帝陵神道旁的翁仲仍然默默守护着昔日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