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自幼贫寒,少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屡建战功,很受郭子兴器重,郭子兴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他。

郭子兴病逝后,其部由朱元璋统率。朱元璋利用元军主力被吸引在北方战场的时机,在江淮地区扩军占地。宋(小明王)龙凤元年(1355年),朱元璋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之战中大败元军,次年,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

在群雄环伺的情况下,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以应天府为据点,积蓄力量,步步为营,不断壮大力量。龙凤九年(1363年),朱元璋率军与劲敌陈友谅决战鄱阳湖,陈友谅败亡。次年改称吴王,两年后在平江(今江苏苏州)战役中俘虏了张士诚,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朝残余势力。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是为明太祖,国号大明。同年八月,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彻底结束,明朝逐步统一全国。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诸司官员下马坊(摄于2012年9月19日)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神功圣德碑(摄于2010年11月12日)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神道(摄于2010年11月12日)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享殿遗迹(摄于2010年11月12日)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方城明楼(摄于2012年3月28日)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宝顶(摄于2012年3月28日)

朱元璋在位期间,奖励农桑,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抑制豪强,制定《大明律》等法律,同时,为加强皇权,废中书省及左右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其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明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强化了皇权。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在位31年,葬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此处风水极佳,是明太祖生前钦定之地,由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具体负责营建。陵寝的修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第二年,马皇后去世,首先入葬,因马皇后谥“孝慈”,故定陵名为“孝陵”。此后,工程继续进行,但直到朱元璋病逝入葬时,工程还未结束,整个陵寝工程到永乐三年(140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25年。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大致有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御河及御河桥、文武方门、享殿大门、享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部分。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有明一代及清朝前期,明孝陵保存完好,可惜在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明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导致地面木构建筑几乎全毁。不过,通过大量留存的砖石构件,依然能够感受明孝陵的宏伟壮观。明孝陵是中国古代帝陵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了“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

笔者在不同的季节多次参观明孝陵。这里是南京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存之一,走进陵园,但见树木葱茏,松涛阵阵,红墙黄瓦掩映其中,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