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元恪景陵】
北魏宣武帝元恪 (483年—515年),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为北魏第8位皇帝。元恪是孝文帝的次子,母亲为文昭贵人高氏,元恪即位后,追尊母亲为文昭皇后。其兄为原太子元恂,因对孝文帝改革心怀不满,偷逃代北而被处死。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元恪被立为皇太子。孝文帝病逝后,元恪随即登上皇位。
即位之后,元恪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扩建了洛阳城,巩固了孝文帝的改革成果,并于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开始南伐南齐。北魏军屡战屡胜,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但他在位的后半期,生活腐化,无心朝政,导致朝纲混乱,外戚专权,朝政一片黑暗,加上旱涝灾害和农民起义,致使北魏逐渐衰弱。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因病去世,在位17年,终年33岁。宣武帝之死,成为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北魏政权内部开始纷争不已。
北魏宣武帝景陵位于洛阳城北邙山之巅的冢头村东,陵冢平面略呈圆形,现存封土高24米,像一座小山,坐北面南,气势壮观,陵冢前的神道西侧残存石刻武士像一躯。地宫就置于封土之下。

北邙山北魏宣武帝景陵前殿(摄于2018年10月27日)

河南洛阳北魏宣武帝景陵陵冢(摄于2018年10月27日)

河南洛阳北魏宣武帝景陵(摄于2013年10月20日)
历史上,邙山上的盗墓现象非常严重。朝代更替之后,这些显眼的帝王陵墓便成为盗墓者的目标,“无不亡之国,无不掘之墓”。据载,宣武帝景陵历史上多次遭盗掘,因此,1991年6月,国家批准对宣武帝景陵进行抢救性发掘。据介绍,考古人员发掘景陵的时候,是由墓冢之下掘开墓道,循序进入墓室,既取得了完整的墓葬资料,又保存了墓冢原貌,为日后修复陵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元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景陵的发掘,得到完整及可复原的器物45件,有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残石灯等。景陵也是我国目前极少数对公众开放地宫的帝陵之一,使笔者有机会一睹北魏帝陵的地宫形制。
景陵地宫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等部分构成。斜坡式墓道尽头,是封门墙、前后甬道和巨大的石门。石门之后即为墓室。墓室平面近方形,约有46平方米,四角攒尖顶高逾9.36米,棺床置于墓室西半部,由15块素面石块拼成。
在笔者参观的诸多帝陵中,北魏宣武帝景陵属于结构完整、风格朴实、色调素雅的陵寝,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宣武帝元恪在北魏历史上也算是个有为皇帝,但北魏在他的统治下还是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