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高陵】

【魏武帝曹操高陵】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并继承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爱好武艺。20岁时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初显才能。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东汉中平五年(188年),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典军校尉。第二年,汉灵帝驾崩,并州牧董卓入京,执掌朝政,倒行逆施,引起各地群雄起而讨伐,曹操参与讨伐行动,代理奋武将军。由于联军各怀心思,讨伐联军很快解散。之后,曹操担任东郡太守,并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安徽亳州曹操故里(摄于2011年10月15日)

安徽亳州曹操家族墓(摄于2011年10月15日)

河南安阳魏武帝高陵(摄于2012年7月24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从此以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通过夜袭乌巢,烧毁粮草物资,在官渡大败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军队,基本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汉朝丞相,并把兵锋转向南方。但在孙权、刘备联军的努力下,曹操败于赤壁,无奈退回中原,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公,三年后被加封为魏王,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虚设。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关于曹操的葬地,有多种说法,一说为《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安排后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曹丕遵父嘱,安葬曹操于高陵。二说为《魏书》载曹丕曾“亲祠谯陵”,有人据此推测曹操葬于故里谯县(今安徽亳州),曹操的祖父、父亲等人之墓也在这里。三说为《聊斋志异》故事,其中有一篇“曹操冢”,说曹操陵墓在许城河底。四说为流传最广的“七十二疑冢”说,说曹操为防掘墓,令立七十二疑冢。因此,很久以来,曹操安葬之处一直众说纷纭。

实际上,聊斋说只能当作传奇故事而不能看作信史。而分布在今河北磁县的曹操七十二疑冢,经考古发掘实际为北朝的大型古墓群。

2009年10月,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了曹操的高陵。为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劵墓,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墓葬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尖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侧室。此墓虽遭多次盗墓,但还是出土了许多重要随葬品,其中有多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圭形石牌,为确定曹操墓提供了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