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修陵】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齐宗室,为南朝梁政权的建立者。
据说,萧衍儿时聪明伶俐,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极富天赋,与当时的沈约、谢朓等文人交往甚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其父萧顺之是南朝齐高帝的族弟。显赫的家族背景,加上其出色的才能,萧衍入仕后升迁很快,官至雍州刺史,镇襄阳。后因齐东昏侯冤杀萧衍兄长,萧衍起兵攻下建康,最终执掌朝廷大权。中兴二年(502年),萧衍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后,正式受禅为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

江苏南京古鸡鸣寺(摄于2010年9月23日)

江苏丹阳梁武帝修陵
(摄于2011年11月12日)

江苏丹阳梁武帝修陵文保碑
(摄于2011年11月12日)
萧衍称帝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亡的教训,勤于政务,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也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诏劝课农桑,令各地兴修水利。他还恢复太学,大兴学校。他本人生活非常节俭,常常布衣棉帐,从不饮酒。据《梁书》记载,他还广泛纳谏,用好人才。
正是由于萧衍的励精图治,南梁初期社会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萧衍有两个爱好比较突出,一个爱好是读书。梁武帝本身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即位之后,他“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这种刻苦精神,使他在经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萧衍的另一个爱好是佛学。他不仅倾巨资大规模兴建佛寺,还经常请僧人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其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正是他的支持和影响,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佛教兴盛局面。
但就在梁武帝沉溺于佛教不能自拔的时候,侯景之乱爆发了。
侯景是个已被鲜卑族同化了的羯族人,为一反复无常之徒,因在东魏斗争中失势而投靠梁朝。梁武帝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迎纳侯景,并授侯景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岂料侯景却乘梁朝政务松弛之际,勾结梁武帝侄子萧正德举兵谋反,攻破建康城,围困宫城台城,梁武帝被囚禁在台城净居殿。据说,此时梁武帝仍念经不辍,最后忧愤饥饿而亡,此时,梁武帝已是86岁的老人了。
梁武帝去世后,被葬于修陵。修陵位于离南京不远的丹阳荆林乡三城巷。当笔者在友人陪同下来到修陵时,发现修陵封土早已荒平,在陵前神道的北侧仅存“天禄”石兽一只,而且风化严重。不过,修陵前的这具石“天禄”,形体高大、威武豪壮、极富神韵,在雕刻装饰技法上也显得简朴。站在它身边,还能感受到它昂首天边,雄踞一世、气魄非凡、咄咄逼人之感,不愧为梁代石刻的代表作。
梁武帝在位时间达48年,其统治时期,是南朝历史上最为稳定富足的几十年,而如今这一切的一切已成了遥远的过去,早已化成眼前这一方农田、一尊石刻。透过修陵的苍凉,笔者似乎看到了萧梁王朝的荣辱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