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永定陵】
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恒,为北宋第三位皇帝。
赵恒为宋太宗第三子,其长兄、楚王赵元佐因对父亲迫害赵德昭和赵廷美行为不满,纵火焚烧宫殿,被宋太宗废为庶人,次兄因病去世,因此,赵恒才被宋太宗立为太子。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石刻(摄于2015年7月29日)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陵台(摄于2015年7月29日)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陵号碑
(摄于2015年7月29日)
赵恒早年先后被封韩王、襄王和寿王,并任开封府尹。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去世,赵恒继位为帝,是为宋真宗。
赵恒即位之初,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其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北宋的政治制度如职官、科举等日趋完备,社会经济也有发展,北宋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咸平之治”,但他对辽朝却一直心存畏惧。此时,辽朝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开始频繁地在边境进行挑衅。
宋景德元年(1004年)春,辽朝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宋都汴梁。在参知政事寇准的坚持下,赵恒御驾亲征,北上渡河进入澶州城中,宋军顿时士气大振。在寇准的指挥下,宋军奋勇出击,消灭辽军数千,辽军主将萧挞凛也被射死。萧太后见此情景,要求议和。赵恒不顾寇准的反对,与辽朝订立了“澶渊之盟”。
依据盟约,宋朝每年要交付辽朝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岁币,开创了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不过宋辽之间也因此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宋朝也逐渐进入经济繁荣期。
据载,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口,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赵恒晚年趋于昏庸保守。他撤掉寇准相位,任用奸人为相,并“好奉道教,信惑异说,”沉迷于朝圣访道,东封西祀,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这些行为,劳民伤财,并使岁出日增,但综其一生的表现来看,宋真宗算是一位明君。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病逝于汴京宫中延庆殿,在位25年,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
永定陵位于今河南巩义芝田镇蔡庄北,现地面建筑已无存,但高大的陵冢以及陵前的石刻保存完好,是北宋诸陵中保存最好的一组。而且由于永定陵的陵园有专人管理,因此永定陵的石像生不再散落田间。
永定陵是笔者参观较晚的北宋帝陵,也是地势最平坦的宋陵。走在铺着石块的神道上,放眼望去,傲然矗立的望柱、庞大威严的石兽、默默肃立的文臣武将,气势不凡。笔者仔细观赏这些高大、威武的石刻,由于注重细节上的纹饰修饰,石刻显得更为雍容。石刻尽头为陵冢,呈方上形制,高约15米,冢上树木葱茏,树枝摇曳,陵台南面还有一块书有“宋真宗永定陵”的石碑。这座千年古陵此刻显得如此静谧,就连这些沉淀着大宋泱泱风采的石像生也默默无语。多少次,斜阳残照,映衬出这座千年皇陵的悲壮与肃穆、恢宏与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