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
炎帝是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联盟首领,号烈山氏。传说姜姓部落以火神为主要崇拜对象,故他们的首领被称为炎帝。
据传,炎帝生于宝鸡姜水流域,故姓姜。其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南部,与黄帝部落相邻而居,两部落都比较强大。后来,炎帝部落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部落发生冲突。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经历三次战役后,炎帝被黄帝打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形成早期的华夏族。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传说炎帝一生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炎帝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开创者,他率领他的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他创制耒耜,教百姓耕作,使百姓得以丰衣足食;为了让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亲尝百草,辨别其气味,观察其颜色,品尝其滋味,感受其反应,确定其药效和使用方法,后人尊炎帝为中国医药的创始人;因为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与黄帝一样,也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崇敬。全国多处地方都留下了有关炎帝生平、发祥地及其活动区域的传说与历史遗迹。

湖南株洲炎帝陵享殿(摄于2009年8月6日)

湖南株洲炎帝陵号碑(摄于2009年8月6日)
据说,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曾一天中毒七十次,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中毒身亡。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记载:“(炎帝)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作进一步诠释:“(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晋代长沙郡辖地广阔,今湖南株洲炎陵县,曾为其属地。今炎陵县城西17千米处的鹿原陂至今仍然保存有炎帝陵。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炎帝陵就已存在,唐代,已有奉祀。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开始在此建庙,宋代以后,各朝均有祭祀和修葺,有记载的修葺就有20多次,御祭达百次。

湖南株洲炎帝陵(摄于2009年8月6日)

陕西宝鸡炎帝陵(摄于2011年7月26日)
现存炎帝庙的基本形制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县知县张浚重建后确定的,再加上1986年后的大修复,形成了一组分为三路、具有浓郁清式建筑风格的庞大建筑群,其中中路的午门、行礼亭、主殿依次排列,红墙黄瓦,庄严肃穆。炎帝陵在庙宇后部,陵冢高耸,碧草茵茵,陵冢中央镶嵌有清道光年间知县沈道宽所书“炎帝神农氏墓”的石碑,陵前还建有碑亭,亭内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胡耀邦同志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
此外,在陕西宝鸡常羊山上也有一处炎帝陵,这里是上古时期以炎帝为首领的姜姓部落生活的地方。宝鸡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墓冢为圆形土冢,陵前有启功先生所题“炎帝陵”碑,整座陵寝古朴庄重。
炎帝的事迹虽带有传说色彩,但从古至今,炎帝一直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分布在祖国大地上的多处炎帝遗迹都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场所。千百年来,对炎帝的祭祀香火不断,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