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称唐明皇,为唐朝第六位皇帝。他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据说他仪表堂堂,多才多艺,从小就有大志,一言一行很有主见。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郡王。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之时。他历官右卫朗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潞洲别驾等。错综复杂的宫廷风波造就了李隆基坚韧的性格。据传他7岁那年,就敢于在朝堂当众训斥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毫无惧色。

武则天去世后,中宗即位,中宗性格懦弱,导致朝政大权落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此时,李隆基留在京师,早有准备,暗中招募勇士,结交禁军。

陕西蒲城唐玄宗泰陵文保碑

(摄于2017年7月23日)

陕西蒲城唐玄宗泰陵石刻(摄于2017年7月23日)

陕西蒲城唐玄宗泰陵献殿前石刻

(摄于2017年7月23日)

陕西蒲城唐玄宗泰陵陵号碑(摄于2017年7月23日)

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毒杀中宗,并擅立少帝,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抢先发动了政变,消灭韦皇后及同伙,拥其父唐睿宗李旦继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唐睿宗传位李隆基,是为唐玄宗。之后,他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激化,太平公主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果断下手,除掉了藏有野心的太平公主。

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但唐玄宗在统治后期,进取心消失,怠惰政事,贪图享乐,宠爱杨玉环,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玄宗被迫出奔,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时,禁军哗变,玄宗被迫杀杨国忠,并缢死杨贵妃,之后继续避难,逃往蜀地。

不久,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是为唐肃宗,玄宗被尊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回到长安,在寂寞伤感中度过余生。宝应元年(762年),忧郁寡欢的唐玄宗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在位45年,享年78岁,葬于泰陵。

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保南乡敬母寺村的金粟山,是唐十八陵中最东端的陵寝。泰陵陵址是唐玄宗生前选定的。玄宗在前往祭祀父亲的桥陵时,发现金粟山呈“龙盘凤翥之势”,又靠近父母茔地,于是下诏:“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泰陵依金粟山为陵,山腹中建造玄宫,四周绕陵筑垣,朱雀门外有400多米长的神道。两侧石刻虽不如乾陵、桥陵高大,但风格细腻,形态写实。陵园建筑大体与乾陵相同,规模虽不如乾陵宏大,但也气势磅礴。

与其他帝陵往往有十几座甚至几十座陪葬墓不同,泰陵只有一座宦官高力士的陪葬墓。历史上,泰陵曾遭受过多次破坏,尤其是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的盗挖行为,给泰陵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下令修葺泰陵。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也在陵区修筑了围墙加以保护,并在朱雀门献殿遗址附近竖立了“唐元宗泰陵”陵碑,这是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将“玄”字改为“元”字的缘故。

唐玄宗是笔者印象最深的唐代帝王之一,因此笔者曾两度拜谒泰陵。多年前第一次拜谒泰陵之时,这里还是道路崎岖,荒草萋萋。站在泰陵前,石人石马都淹没在蔓草之中,使人感到格外的荒凉和孤寂,但也特别契合唐玄宗的晚年境况。

第二次拜谒的时候,泰陵已经整修一新,气势显现无遗。站在远处眺望陵寝,神道宽阔,向远方延伸,金粟山逶迤蜿蜒,气势不凡,蓝天白云下的泰陵显得格外神秘。笔者顿有一种摄人心魄的感觉。唐王朝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王朝,唐玄宗功不可没,这位唐代皇帝,虽然半世英明半世糊涂,却还是配得上这样有气势的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