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阳陵】

【汉景帝刘启阳陵】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为西汉第四位皇帝。他是汉文帝刘恒之子,母亲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本来他即位的可能性很小,可偏偏他的三个哥哥早逝,这才使他幸运地被立为太子。

文帝病逝后,32岁的刘启登基,为汉景帝。他继续父亲的施政方针,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与其父共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也因此被后人奉为不可多得的盛世之君。

陕西西安汉景帝阳陵阙门遗址

(摄于2020年11月6日)

陕西西安汉景帝阳陵(摄于2020年11月6日)

陕西西安汉景帝阳陵陪葬俑(摄于2011年12月3日)

景帝在位期间,最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七国之乱”。汉初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但诸侯王握权拥兵,甚至自行征税、铸造钱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威胁。景帝即位后,中央与地方王国的矛盾加剧。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被景帝采纳。景帝的削藩之举引起诸侯王的震动,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七国以“清君侧”为名相约起兵。景帝为平息事态,腰斩晁错于东市。但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景帝这才醒悟过来,即派太尉周亚夫率军镇压,最终平定叛乱。

公元前141年,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

阳陵位于今陕西咸阳渭城区正阳镇四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因陵地属易阳,故名。阳陵是景帝刘启及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竣工,修筑时间长达28年。整座陵园占地面积约20平方千米,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和陵庙等礼制建筑,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陵园四周有围墙围绕,每面围墙中间处设置有阙门。汉景帝陵冢雄踞陵区西部中间,呈覆斗形,封土高31米,坐西面东。

阳陵修建时间长,又正处在盛世时期,因此陵寝规模大,陪葬品也很丰富。但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战火,使阳陵的宗庙园陵都遭到毁坏。后来,阳陵又累经盗挖破坏,其地面建筑今已无存,但陵园范围内还能见到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花纹砖和瓦当。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阳陵周边发掘出了许多高等级的从葬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武士俑、宦官俑、仕女俑,动物俑等,轰动一时,使汉阳陵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发掘和清理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陵园遗址。

笔者曾两度参观阳陵,相比汉文帝霸陵,寻访阳陵的道路要顺畅得多。虽然笔者无法参观阳陵地宫,但通过阳陵从葬坑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大量彩绘陶人俑、大量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笔者似乎走进了汉景帝时代繁荣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从葬坑这些陪葬品的发现,阳陵就像其他汉代帝陵一样,给人的感觉就仅仅是一个高大的封土堆。

虽然阳陵还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东西,但这些陪葬品已经使人窥见文景之治曾经的鼎盛和辉煌。这些从文景之治走来的陶俑将继续默默地守立在这里,陪伴着它的主人,并无声地向世人诉述着远逝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