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陵】
帝喾,姬姓,黄帝曾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15岁时就辅佐颛顼,被封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故称为高辛氏。
由于帝喾才高智广,能帮助颛顼处理好政事,因此,帝喾30岁时,颛顼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他。帝喾即位后,定都于亳(今河南偃师西)。他知人善任,大公无私,生活俭朴,知民之急,对天下人都平等对待。同时,他在位时期,能掌握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以利民,并懂得利用时间、节令去指导农业生产。
据传,帝喾一生多次外出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等。他几乎巡遍五岳,拜谒了女娲、少昊、黄帝等的遗迹,这些传说虽未必都是真实的,但从中也窥见当时其所达地域之辽阔。

河南内黄帝喾陵祭殿(摄于2016年6月8日)

河南内黄帝喾陵(摄于2016年6月8日)

河南虞城帝喾陵(摄于2020年8月10日)
由于帝喾德行崇高,“仁而威,惠而信”,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因此,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修身而天下服”。传说中帝喾的四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很有名。帝喾有四妃。正妃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三妃庆都,生子帝尧。四妃常仪,生子帝挚,尧、挚都曾为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帝喾活了105岁,在位70多年。帝喾去世后,最初由挚承帝喾的君位,九年后禅让给尧。
帝喾逝后安葬的具体位置,文献里有多种传说,或说葬于今濮阳顿丘城门外南面,或说葬于今清丰县西南,或说葬于今商丘市睢阳区南面,或说葬于今内黄县城南。现在,内黄县三杨庄西硝河北岸丛林中的帝喾陵,保存较为完好。
这是一处帝喾陵与颛顼陵同存的陵区,颛顼陵在东,帝喾陵在西且略小于相邻的颛顼陵,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伦理。据载,唐太和四年(830年)在陵前建庙,宋、金时期都进行过重修,元代后也多次修葺。经过历代扩建,陵寝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建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陵墓四周建有围墙。
对帝喾陵的祭祀历代不绝,宋代以后更列为定制。可惜,内黄地处黄河故道,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再加上风沙肆虐,到清朝末年,陵墓和建筑群就已经全部被黄沙掩埋于地下了。1986—2003年间的多次清沙,使得陵寝及建筑重见天日。人们在山门西侧清出数块石碑,在山门至祭祀庙院之间清出弧形古残墙,顺中轴线发现御桥、山门、祭拜大殿及祭祀庙院通往陵区的多条甬道。重要的是帝喾陵的护陵墙被发现,镶嵌在护陵前墙的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喾陵”标志碑也随之面世。
在内黄帝喾陵中沿着山门、棂星门、祭拜大殿、碑廊、井亭等建筑依次前行,最后会来到槐林密布的陵区,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感觉。此外,在商丘城南23千米高辛镇高辛集东北的田野中也留有一处帝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