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陵】

【商纣王陵】

商纣王,子姓,名辛,谥号纣,为商朝最后一位君主。

河南鹤壁商纣王自焚的鹿台遗址(摄于2015年8月6日)

河南淇县商纣王陵碑刻(摄于2012年7月25日)

河南淇县商纣王陵(摄于2012年7月25日)

帝辛并不是其父帝乙的长子,著名的微子启就是其长兄,但因为帝辛为嫡出,因此被立为嗣子。他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

据载,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身材高大,才力过人,故深得其父欢心。帝辛继位后,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客观上有利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对奠定中国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商王朝用兵东南,开支很大,还招致诸多小国的反叛,国力由此衰竭。

然而,帝辛不仅不反思,反而居功自傲,刚愎自用。他嗜好喝酒,宠爱有苏氏部落之女妲己。为了讨好妲己,他在都城附近修筑鹿台,据载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楼观巍峨,亭阁秀丽。帝辛还下令在池子里装满酒,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帝辛和妲己整天在其中饮酒作乐,挥霍无度。

帝辛的荒淫行径招致百姓的怨恨和忠良之臣的劝谏。为了镇压反抗者,帝辛竟设置“炮烙之刑”这样残酷的刑罚,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燃烧的炭使其火热,令不满帝辛暴行的臣民行走其上,致受刑之人坠入炭中活活烧死。帝辛的叔叔比干心急如焚,强谏三日不去,结果被帝辛下令剖心。之后,其叔箕子被囚禁,庶兄微子启被逼走,帝辛的暴行,将自己陷入众叛亲离、民怨沸腾的境地。

此时,早已虎视眈眈的周部族首领姬发带兵乘虚进攻。帝辛惊闻,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南)迎战。结果军队临阵倒戈,帝辛自知末日来临,只得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帝辛被谥为“纣”,释意为“残忍捐义”。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显示仁君风范,允许纣王的后代葬其遗骨。

相传,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王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将棺椁置内,封闭墓口后,河水照流。后来,因河道东移,纣王陵墓露出,并渐渐与堤岸连在一起,后人堆土为陵,并在冢前立碑。明嘉靖《淇县志》记载:“纣王窝,在县东四流社淇河内,纣葬于此,故名。”后来,“纣窝滩声”成为淇县八景之一。

河南淇县妲己墓(摄于2012年7月25日)

笔者在今河南淇县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找到了纣王陵。商纣王陵经过整修,现为一座长50米、宽15米、高7米的大土冢,墓前立一“纣王之墓”的墓碑,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

墓冢上荆榛丛生,荒凉零落,与东侧清莹奔流的淇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淇河大桥上车辆往来不息,飞扬的尘土不时笼罩着商纣王陵这座几近废弃的简陋土冢,纣王陵后面的姜王后墓和苏妲己墓更是凄凉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