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永阜陵】

【宋孝宗赵昚永阜陵】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94年),原名伯琮,字永元,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太祖七世孙,为赵匡胤次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宋朝从宋太宗开始,直到宋高宗为止,都是宋太宗一脉的传人。但宋高宗逃亡时因为受到惊吓,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赵旉又因受惊吓而夭折,皇储乏人。因此,宋高宗只能从宋太祖的后人中选拔皇位继承人,最后选定赵昚。

浙江绍兴宋孝宗永阜陵指示牌(摄于2017年4月14日)

浙江绍兴宋孝宗永阜陵址(摄于2017年4月14日)

浙江绍兴宋孝宗永阜陵址(摄于2020年10月29日)

赵昚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异于常人,颇受高宗钟爱。留在宫中后,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绍兴十二年(1142年)被加封为普安郡王。但赵昚养在宫中将近20年,却一直没有确定太子的名分。直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才正式册立赵昚太子。同年,宋高宗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传位给赵昚,自己退居太上皇。后人评价高宗,说他一生行事,只有选立太子最为公允,其能上慰天帝,下慰祖宗,仅此而已。

36岁的孝宗赵昚即位后,颇想有所作为,他下诏给岳飞平反,依礼重新安葬,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孝宗还重用主战派,起用张浚为枢密使,命他部署北伐,朝野上下为之一振。然而,面对太上皇宋高宗的处处牵制、拖延及主和派的极力阻挠,宋孝宗深感力不从心。随着北伐时机的丧失和宋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的溃败,宋孝宗不得不重新与金订立和议,但他始终坚持训练军队,整顿财政,不忘备战。

宋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其统治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高宗病逝,孝宗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宋高宗,一直心存感激,故悲痛欲绝。此外,孝宗的儿子赵惇居太子位也有多年。因此,孝宗以为高宗“守孝”为名退位。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正式传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自己退居重华宫,成为太上皇。但光宗与太上皇不和,赵昚为此闷闷不乐,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病逝,享年68岁,葬于永阜陵。

综观孝宗一朝,力图中兴恢复,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不能遂其志,但宋孝宗仍不失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甚至可以说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

永阜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约18千米的皋埠镇攒宫村,离高宗的永思陵东侧不远。其形制与高宗永思陵相仿,修建较为简陋。永阜陵陵寝在元朝时也遭江南释教总摄杨琏真加为首的盗墓贼掘毁,尸骨弃于草莽之间。幸有当地义士唐珏收敛尸骨,葬于宝山之阴天章寺前。明朝建立后,孝宗尸骨得以归瘗旧穴,陵园也得以复建。其后,南宋陵区再度荒芜,但永阜陵一直还留存一间享殿,直到后来开垦为茶园,剩余的地面建筑就被全部平毁了。

笔者两度来到绍兴寻找永阜陵踪迹。发现这是一处小岗地,植物茂密,没有陵冢,也看不到任何陵寝建筑遗址,只有微风在低声呜咽。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代君王的陵寝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茶园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