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帝赵昺陵】

【宋少帝赵昺陵】

宋少帝赵昺(1271年—1279年),也称宋少帝或祥兴帝,也是南宋第九位皇帝。他是宋度宗赵禥之子。赵昺出生的这一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因此,他的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去世,其4岁的长子赵显继位,是为宋恭帝。此时,元朝丞相伯颜正率大军沿汉水和长江东下,并很快击溃宋军舟师,势如破竹。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宋都临安,宋恭帝随谢太后出降。南宋大臣护送度宗的两个幼子赵昰和赵昺南逃,坚持抗元,并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元兵穷追不舍,南宋小朝廷被迫继续南逃。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因落水受惊吓而亡,大臣们只得再拥立8岁的赵昺为帝,并以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为太傅,退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南),作为最后据点,继续抗击元军。

广东深圳宋少帝陵文保碑(摄于2013年11月17日)1

广东深圳宋少帝陵(摄于2013年11月17日)

广东深圳宋少帝陵陵号碑(摄于2013年11月17日)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猛攻崖山,宋元两军在崖山海面决战。张世杰集中战船千余艘,兵民十余万众与元军开展殊死血战,直至兵尽矢穷,全军覆灭。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于是身穿朝服,将9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陆秀夫将国玺绑在身上,然后背负赵昺投入大海,以身殉国。小小年纪的赵昺,还没经历世间的美好,就草草结束了一生,至此,悲壮的南宋抗元斗争降下了帷幕,南宋彻底灭亡。

传说赵昺投海后,其遗体漂浮至广东深圳赤湾村海边,被村民发现,就将遗体打捞上来,只见面目已腐烂,但遗体身着龙袍,为一孩童,方知是帝昺之骸,于是厚葬于天后庙西山脚处,数百年来无人知晓。1963年,当地驻军的炊事员上山砍柴,偶然发现此陵,后经专家实地考察,认定为帝昺之陵。

赵昺陵墓被称为“宋少帝陵”,位于今广东深圳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村少帝路,陵墓始建年代不详,现陵为1984年修葺。笔者前往拜谒时,发现宋少帝陵远没有皇帝陵那种规模,整个陵园显得很局促。赵昺的陵墓位于陵区正中,陵前设有祭坛,祭台用花岗岩条石铺砌,祭坛两旁各置一石狮,中间有一花岗岩香炉。墓碑位于陵墓正中,镌刻“大宋祥庆少帝之陵”八个填金大字,“祥庆”应为“祥兴”之误。墓碑两侧有一副对联:黄裔于今延宋祀,赤湾长此巩皇陵。意味深长。墓的东侧,还立有一块花岗岩石碑,正面刻《宋帝昺陵墓碑记》,记叙了宋少帝的生平、陆秀夫负帝投海的经过,以及陵墓的修建情况,篆体阴文,为商承祚先生所撰,商承祚先生不仅是饮誉中外的书法家,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由他书写帝昺墓碑记是最合适不过了。

宋少帝陵冢背靠大南山,面濒伶仃洋,地域壮阔。陵冢四周青草翠柏,庄严肃穆。曾经辉煌的南宋王朝,其诸多帝王陵寝早已湮灭,赵昺陵墓虽然也只是一方矮矮的坟冢,但不管是真冢还是纪念性坟墓,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寄托。如今,陵园香火旺盛,命运多舛的赵昺仍在缭绕香火中接受后人的祭拜。